"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中伏的气候状况常常引人关注,民间有"早中伏,大雨大涝;晚中伏,大热大旱"的说法,那么今年的中伏会是什么情况呢,真的会热到哭吗?
先来说说这句俗语的含义。按照古人的经验总结,中伏从入节时间上可分为早中伏和晚中伏。早中伏,即中伏入节时间比较早,意味着出现倒黄梅雨的概率较大,同时台风天气也会增多。雨带会自南向北移动,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也就是中伏入节的时段,一些地区会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局地甚至可能大涝。相反,如果中伏来得特别晚,说明后期天气持续炎热,中伏之后,晴好高温天气仍将持续,局地可能出现大热大旱的情况。
今年中伏是早是晚呢?判断早中伏和晚中伏,有一种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方法:如果中伏在大暑之前到来就叫早中伏;如果中伏在大暑之后到来,就叫晚中伏。今年大暑在7月22号到来,而中伏在7月30号开始,所以今年中伏在大暑之后,属于晚中伏。依据前面提到的俗语,似乎预示着今年中伏会出现高温酷暑天气。
再从其他一些民间说法和今年的特殊情况来分析。今年的三伏天有不少特别之处,首先入伏时间晚,是近十年最晚的一次入伏日 ,有"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得哭"的说法,晚入伏往往意味着干热天气增多。而且今年的三伏天遇上了闰六月,整个初伏和中伏都在闰六月内(7月20日 - 8月8日)。闰六月可能导致夏至节气推迟,立秋节气也延后,使得夏季高温期与三伏天重叠更为显著,高温持续时间可能更长,民间也有"伏在闰月热到哭""一年两六月,伏天晒死牛"等说法。
另外,今年还是"秋包伏",也就是末伏在立秋之后。俗话说"秋包伏,热得哭" ,立秋后暑气难消,高温天气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过,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民间还有"公伏凶,母伏爽"的说法,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20日,对应的农历日期是六月二十六,二十六是双数,所以今年的三伏天是"母伏",按此说法今年三伏天可能相对凉爽一些。
从现代气象角度来看,今年受强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在副热带高压的强势控制之下,预计未来10天,江淮、江汉、江南、四川盆地等地高温日数可达7至10天,尤其是上海、杭州、重庆最高气温可能连续达到40℃左右,多项历史纪录可能被打破或继续被刷新。
综合各种因素来看,今年中伏天气炎热的可能性极大。但天气变化复杂,具体情况还是要以当地的天气预报为准。大家在中伏期间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在午后高温时段出行,谨防中暑甚至热射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