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总工会发布一起因工作场合矛盾升级,导致员工遭受严重人身伤害的典型案例。事件发生在2016年,地点位于江苏无锡惠山。
涉事员工因为在公司会议期间与女上司产生意见分歧,随后遭到女上司丈夫殴打,最终脾脏被摘除,身体和心理均受到重创。
这起看似部门内部冲突的事件,不仅牵扯到职场权力关系,也激发了围绕工伤认定和法律处理的一系列争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根据已披露信息,案件始于一场普通的部门会议。员工针对某项工作问题发表了与女上司不同的看法,双方在言语上出现摩擦。
会后,竟然发生了极端一幕:女上司的丈夫突然出现在公司,将该员工暴力殴打致重伤,经紧急手术,被迫摘除了脾脏。警方介入调查后,肇事者主动自首,并赔偿医药等费用共计25万余元以取得受害者谅解。2016年7月5日,惠山法院对此案作出刑事判决,认定女上司丈夫犯有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本案的核心争议集中在工伤认定上。受害员工主张伤害发生于工作时间与工作场所内,且事件导火索为工作意见分歧,因此应纳入工伤保险范畴。
但人社局持不同意见,认为伤害直接由单位员工直系亲属、即女上司的丈夫实施,属于个人极端暴力行为,与员工本职工作职责缺乏直接事实关联。不止如此,调查机构还进一步阐释,《工伤保险条例》对于因履行工作职责遭受伤害的情形有明确定义,本案中的暴力事件超出了工伤认定的法律边界。
双方因此将争议提交至法院。司法审理过程中,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认定,以现行《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为准,判定员工所遭遇的人身伤害不符合法定工伤情形。
法院指出,公司虽是事发地,但犯罪行为的动因及实施人均超出了"因工作职责产生的正常职场矛盾"范畴,认定无法将该事件纳入工伤范围。此案也再度引发公众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关系防控及职场暴力预防体系的深层次讨论。
结语
回顾这起因现场争执引发的恶性伤害事件,社会舆论和法律适用之间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重大伤害的发生无疑敲响了职场安全管理警钟,对用人单位、基层组织乃至监管部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现行工伤认定机制面对复杂、多元的新型职场矛盾时尚存界限难题。如何平衡保护员工权益与厘清用工责任,需要法律、企业和全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
正视并回应公众关切,是推动制度不断完善的关键一步。在倡导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公正规范职场环境的当下,这一典型案例无疑再次唤起对劳动安全与法治保障的关注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