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韩笑鹏】

中企踏上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的土地,不只是跨越地理距离,更是文化、制度和心理的深度碰撞。在这里,利润最大化的逻辑遇上"生活优先"的节奏,高强度的绩效压力与员工心理承受力的边界交锋,国内总部的高压指令常常在现实中折戟……

笔者经过一年时间与多名在拉美地区创业和工作的中国人进行交流,试图展现中国企业出海拉美面临的真实情境,尤其是职场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以及中企如何在碰撞中找到合适的节奏。

PTU的"文化闪电":一通电话引发的危机

到墨西哥的第一年,蒙特雷工业园的中资制造企业经理李昊辰接到总部电话:"那我们能不能不分?"

这里的"分",指墨西哥法律规定企业每年必须拿出10%的应税利润分给员工(PTU,Participación de los Trabajadores en las Utilidades)。李昊辰回忆道:"来之前,我们根本没想过要研究这些写进宪法的劳动制度,更没在财务规划里单独预留预算。等到年终算账,现金流被死死卡住。"

一家中资工厂因为PTU争议,2024年甚至爆发长达55天的罢工。李昊辰说:"这不仅是财务问题,更是一种文化闪电,提醒我们墨西哥跟中国真的不一样。"

墨西哥北部蒙特雷,中国在那里投资建设新工厂 CNN

节奏的冲突:时间观念与生活底色的较量

"很多企业一上来就碰到节奏问题。"某中企墨西哥分公司运营总监JACK说,中国企业秉持的是奋斗者文化,习惯以KPI驱动,时间就是金钱,加班是敬业,随叫随到是忠诚。但拉美人的文化是松弛感十足的,他们的生活优先级跟中国人完全不同:家庭聚会、宗教节日、社区活动都是神圣时刻。把生产排期硬插进这些节奏,就像逆流而上划船--迟早要翻。

这种生活理念和金钱观念的冲突,巴西的情况更为典型。巴西某大型中资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杜先生感叹道:"在这里必须按时发工资,差一天都不行,不然他们真的会没法过了。他们把自己的现金流卡得死死的,晚一天发工资,他们的信用卡就无法还款。分期账单延迟将影响个人信用记录和银行贷款利率,真的会对本地员工的生活有严重后果。"

更出乎中国管理者意料的是,巴西员工工资通常需要一个月发两次,巴西劳工部和工会甚至与中国公司谈判出这样的安排:员工一次性领全月工资容易快速花光,生活难以维持,所以必须分两次发。生活中,不少员工到月末资金紧张,甚至午餐吃不饱,只能靠猛喝公司咖啡或到海滩晒太阳补充体力。有人入职当天甚至需要借十块钱坐公交来公司报到,这在当地属于正常现象。

即便是高收入家庭,也深受这种生活节奏和财务安排影响:一个巴西在外企工作的双职工家庭,甚至必须贷款去度假。他们的生活用品几乎都要分期付款,分期付款覆盖衣食、日用品、电子产品、宠物用品和日常生活开销,永远花不完的钱和随时到期的账单,成了生活的常态。对于中国管理者而言,时间不仅是工作安排的维度,更是本地员工生活节奏的底色:理解并尊重这种节奏,才能让企业运作顺畅,也能避免无意间触发文化冲突。

文化拉扯:碰撞下的职场反应

人力资源经理林欣说,中国企业在招聘时遇到制度冲击:"简历里不能写年龄、婚姻或生育情况,面试若提及就可能被投诉歧视。所以中国企业在招聘等环节必须提前做好功课,了解当地法律和文化,不能把国内那一套带到拉美,不然很容易被官司缠上。"

快时尚跨境电商平台希音(SHEIN)作为中国出海墨西哥市场的新贵,非常注意本土化工作。他们走进墨西哥孔子学院宣讲,希望能够招聘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更具有认同度的人才。其市场部经理ERIC坦言,文化和心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奢求墨西哥员工都像中国人那样吃苦耐劳,只能因势利导,适应当地文化。

关于这个问题,长期在拉美某大型中企工作的刘强说道,中资企业的中国员工和本地员工就像不同的两个物种,公司从中国本土招入的都是985、211高校前30%,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天生绩优主义者的他们,无论放在哪个群体中,都力争第一。而当领导说"别人能做到,为什么你不能?!",几乎是最大的催命符。这种心理特质让年轻员工在挫折面前承受巨大压力,而此种压力在这些中国人面前往往化为强大的动力。

一次项目中,领导说:"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完成任务,而你不能?都是人,为什么别人行你不行?"当时刚工作一年,刘强脱口而出:"如果我搞不定,那就换别人上。"领导当即严厉地瞪着他说:"在公司里千万不能说自己搞不定,说自己搞不定就跟在战场上没冲锋就投降差不多。你还名牌大学研究生呢,怎么能这么不上进?简直是给中国人丢脸!让老外怎么看我们。"那一刻,他吓得再也不敢开口,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攻克难关。而本地员工则绝不会那么容易被说服,面对压力,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甚至去工会或司法部门投诉。

SHEIN在拉丁美洲的扩张促使其与墨西哥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推出首张全球品牌信用卡 彭博社

工会的双重角色:福利背后的权力网络

对于出海拉美的中企来说,工会无疑是需要加深了解的一课。"墨西哥工会远非象征性组织。"生产副总监何志强说,"工会是政治网络的一部分,会员数量直接关系到工会领袖的政治资本和未来竞选机会。一定要与工会打好交道,不然会惹麻烦。某国内大型钢铁公司就曾在秘鲁因为工会问题吃过大苦头。普调工资、增加假期和奖金,不只是福利,更是吸引和留住会员的手段。聪明企业会将工会视为社区治理伙伴,通过工会渠道解决员工子女教育、医疗资源问题,这样在关键时刻工会会帮助企业稳住局面。"

巴西某大型中资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杜先生提到,很多人一谈起劳工矛盾,就说我们国家的工会太软弱,没有美国和巴西这些国家厉害。然而,巴西工会的运作远比表面复杂。刚到巴西时,公司聘请了一位在当地有影响力的HR总监,负责与工会沟通,确保企业不会出现罢工。但每年工会依然会按经济通胀率要求普调薪资和福利,不达标就威胁罢工,每次都需聘请专业公司谈判,最终通常达成略低于要求的普调方案。

通过亲自拜访该工会,公司才明白,这些所谓"争取福利"的背后,是工会建立政治网络和社区治理体系的深层逻辑。工会并不直接向企业索取资金,其收入主要来自登记在工会名下的企业员工人数,政府按此划拨资金。工会努力发展会员,并非为了当下的金钱,而是为了扩大影响力,为未来政治竞选积累选票。市工会、全国工会乃至各专业工会之间存在竞争,谁掌握更多会员,谁就能在政治上占据主动。

企业在其中的角色,是提供组织和资源的平台,通过普调工资、普发奖金或假期来增加工会会员。如果企业惹怒某工会,工会可能号召员工罢工,从而影响企业劳动力稳定。工会不仅是劳资谈判的代理人,更是社区治理的节点和政治网络的重要环节。理解这一双重角色,才能明白巴西等拉美工会的积极性背后,不仅是经济利益,更是权力布局与社会影响力的追求。

比亚迪汽车在巴西巴伊亚州卡马卡里的一家经销店出售 美联社

制度与灵活:在碰撞中找到节奏

李昊辰坦言,中企在海外真正吃亏的,并非技术不足或资金短缺,而是总部傲慢。利润最大化、时间压缩、规则统一等国内逻辑,在海外市场往往行不通。无视制度和文化差异,强行把国内的做法带到海外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一场罢工可能导致企业停产两个月,一次工会诉讼就可能让企业背上"恶老板"的标签,一张照片可以让企业的形象跌入谷底。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口碑一旦受损,几乎难以挽回。要想走得更远,企业必须提前对当地法律做足功课,并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咨询,建立与工会的沟通机制,同时让本地高管参与关键决策。

互联网公司拉美市场负责人李建国指出,新兴互联网企业虽然打法灵活,通过雇佣本地设计师和使用西班牙语网络流行语营销,让员工和用户都觉得"这是我们的品牌",同时更多使用短期合同和零工模式规避PTU和其他劳动法领域责任,但这种灵活也存在风险。依赖短期合同和零工模式,容易触发工会和监管的警觉。他强调:"无论是制造业还是互联网企业,灵活操作背后必须有制度稳固支撑,光靠'懂年轻人'是不够的。"

某智利中资公司副总经理刘晓峰总结道,海外管理的核心在于节奏的把握:"在拉美,没有人会因为中企的到来而改变对生活的理解;在中国,也没人会因为出海而放弃奋斗精神。"真正的智慧,是在碰撞中找到节奏--既保留效率与责任感,又尊重生活和权利边界。车间工时表、工会谈判桌、设计师社群、总部会议室,构成了跨国企业运行的实验网。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跌倒,也有人找到平衡。

许多中企没有意识到,在本地员工眼中,它们早已是"那个高高在上的跨国公司"。学会承担责任、尊重他人、坚持长期主义,不是可选项,而是出海企业的必修课。

理解与远航:文化适配的必修课

海外市场不是冷冰冰的利润地图,也不仅是企业绕过关税的捷径。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企业的管理智慧、制度设计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中企出海,不只是带去产品和技术,更是把价值观、管理理念和心理逻辑置于陌生环境中接受考验。地缘政治、制度差异和文化冲突像无形的潮水拍打着企业的每一块基石。唯有真正理解员工、尊重环境、顺应规则,企业才能稳步前行。每一次摩擦与调整,都是对企业战略能力的锤炼,让出海成为企业成长与智慧升华的真正舞台。

(为保护被采访者隐私,该文出现的被采访者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