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谈并无进展的俄乌,近来前线战况越发地激烈,同时武器也在加速地更新升级。乌克兰想要美国的"战斧",作为回应,俄罗斯一口气推出了上天、入海两款核武器,性能之烈被称作"末日武器"。它们会怎样改变俄乌冲突的结局?而核战又是否已经近在咫尺?

Part.
1
据俄方报道,10月29日,俄军"中部"集团军在红军城区域包围了约5500名乌军,俄"西部"集群在库皮扬斯克实现对约5000名乌军的合围。当晚,俄总统普京提议在这两地实施2至6小时停火,以便外国媒体及乌本土记者进入查看乌军被围困情况。

10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身着迷彩服,视察俄军联合部队集群的一处指挥所,并与俄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及各集群指挥官举行会议,听取关于前线局势的汇报。
就在这次会议中,俄罗斯公布了一款战略武器的测试进展。格拉西莫夫称,这款战略武器命名为"海燕"导弹,于10月21日试射,射程为14000公里,并称"这还不是这款导弹的极限"。普京称这款核动力巡航导弹全球独有,虽需更多工作才能实战,但已启动部署基础设施筹备。

仅三天后,10月29日,普京在莫斯科一家医院看望在俄乌冲突中负伤的俄军人时宣布,"波塞冬"核动力鱼雷也完成了首次全动力测试。普京称,俄罗斯首次用潜艇上的发射引擎将"波塞冬"潜航器成功发射,还启动了核动力装置,搭载其航行了一段时间。
军事专家 曹卫东:
美俄间还有最后一个军事条约《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于2026年2月到期。若不续签,双方恐将在核领域展开竞争,引发军备核竞赛,而美国对此一直未表态。在俄乌冲突持续、前景不明的情况下,俄罗斯亮出了两款采用新型核反应堆推进的战略武器,给美国踢了球,让美方回应,若不续签,俄罗斯在该领域将占据领先地位。

"海燕"巡航导弹,北约称其为代号SSC-X-9"天坠",采用四棱尖拱形弹头、矩形截面弹体及单翼加V字形尾翼结构,长约12米、重约3吨,理论飞行高度仅50~100米。它的动力来自约766千瓦的微型一次性核反应堆,理论上拥有近乎无限的续航能力,制导系统采用惯导+卫星导航+地形匹配的复合制导方式,可搭载常规或核弹头。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目前全球尚无同类的核动力无限航程巡航导弹。它实际上是个双核,是核动力发动机驱动的巡航导弹用涡喷发动机,还搭载了核弹头。这种"双核"技术路线颇为独特,以此实现巡航导弹的无限航程。俄罗斯采取这一"野路子"技术路线,以核动力驱动核巡航导弹攻击对方,将使对方防空面临更大压力,且拦截巡航导弹的难度远高于拦截弹道导弹。
Part.
2

"波塞冬"鱼雷长约20米、直径约1.8米、重量达110吨,经分析评估射程约10000公里,可能采用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配备两百万吨当量核弹头,威力据称超过"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
这款潜航器与核潜艇搭配后,可打击航母战斗群和大型海军基地。其研发始于2015年,因普京与国防工业代表会议资料意外曝光而被公众知晓;2019年2月,俄国防部发布水下测试视频,2021年,卫星图像显示专用船搭载疑似测试型号,2023年1月,有报道称从"别尔哥罗德"号潜艇进行了"投掷测试"。
军事专家 曹卫东:
"波塞冬"是全球首创的无人潜航器,也可视为核鱼雷,是一款新型作战平台。其特点是一去不复返,下潜深度可达1000米,这个深度是远超各国先进的核潜艇。它能有效突破美国全球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因为陆地雷达难以发现,可以说它对美国军事基地可能构成重大战略威胁。

"海燕"与"波塞冬"的出现,让俄罗斯拥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打击手段。

"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凭借超长续航和低空突防能力,可实施多方向、长时间的迂回攻击,飞行路径的不可预测性给传统防御系统带来严峻考验。

"波塞冬"则开辟了水下战略打击新路径,核动力系统使其能在海洋中长时间航行或潜伏,发动突然袭击时,可通过特殊设计的弹头制造大面积放射性污染,甚至可能引发放射性海啸来扩大破坏效果。
美军分析认为,防御"海燕"需要构建覆盖全美疆域的防御网络,这在技术实现和资金投入上都存在难以跨越的门槛;而"波塞冬"与俄海基核力量形成双重保障,让对手难以防范,目前全球尚无同类武器能与之匹敌。
军事专家 曹卫东:
全球仅美、俄两国具备真正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俄罗斯虽无隐身战略轰炸机,但"海燕"核巡航导弹可空中突防,能无限期在一国周边飞行,完善了其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俄罗斯已有新型"北风之神"战略导弹核潜艇,又新增水下发射的"波塞冬"核鱼雷,显然在核军备竞赛及核打击能力上,它无论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均优于美国。
俄罗斯宣布两款新武器试射成功的时机很有讲究,北约此时举行"坚定正午"大规模核演习,也是美国正在加强构建"金穹"反导体系的关键时期。
美欧已对俄实施19轮密集制裁,不仅封锁石油、天然气等经济支柱领域,更瞄准军工产业链,禁止高端机床、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出口,试图瘫痪俄武器研发能力。俄方这一举措既是对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及北约东扩的回应,更是通过展示非对称力量为核军控谈判增加筹码,同时表明俄罗斯仍将核力量当作维持大国地位的核心支柱,以此保持对美国的有效威慑。

多家媒体认为,俄罗斯连续高调公布新武器试射成果,也是对西方及乌克兰近期行动的回应。
九月底,美国副国务卿公开表示北约正推动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系统,乌方随后正式提交援助请求。"战斧"导弹有效射程达1600公里,打击范围能覆盖俄境内众多重要战略目标,对此俄此前已发出警告:若美国向乌提供该导弹,将被视为严重挑衅,地区安全态势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军事专家 曹卫东:
俄罗斯表示,即便乌克兰获得"战斧"巡航导弹,也难以改变俄乌战场局势。美国若向乌提供此类进攻性武器,不仅会加剧俄乌矛盾或引发武器比拼,更会导致美俄矛盾升级。陆基巡航导弹本就受《中导条约》限制,美国如今不仅未受约束,反而提供给乌克兰用于攻击俄罗斯,这必将引发美俄在中导领域的新一轮竞争。此时,俄罗斯宣布两款战略武器测试成功,无疑是对美国进一步施压。
Part.
3

"海燕"核巡航导弹的独特性为俄罗斯争取到战略平衡的重要筹码,这一逻辑在俄乌战场上同样得到充分体现,双方都投入了大量新式武器装备,力求在战场上占据优势。
从发热内衣、战术鞋等单兵装备,到隐形斗篷、无人机干扰器等特殊装备,据统计,俄乌双方平均每周就有一款新装备投入战场。

仅2020年4月至12月,俄军就接收了31种无人机、8套地面机器人系统、20套电子战系统、2种无线电电子侦察设备和4种无人艇;乌克兰国防部2024年则批准了1000多种武器装备的改进方案,其中600多种为国产装备。

2024年,乌克兰"帕利亚尼察"无人机投入实战,这款通过地面发射的装备装弹量超过百公斤,最高时速450公里,射程可达700公里,具备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
2024年年末,乌方展出新型海上无人艇,其最高时速75公里、续航600公里,可执行侦察和巡逻任务,还能携带150公斤弹药发起攻击。
2025年,乌军最新FP-5"火烈鸟"重型巡航导弹投入使用,该弹射程达3000公里,可携带1吨重的高爆弹头,被泽连斯基称为"最好的导弹"。
2025年4月,哈尔科夫战场首次出现无人机与机器人参战的战斗,同时也出现了士兵向无人装备投降的首个战例。

军事专家 曹卫东:
乌克兰是运用无人机作战的佼佼者,能操控无人机攻击克里姆林宫、黑海舰队司令部,甚至深入敌后摧毁战略轰炸机,这显然是非对称作战。新型武器的涌现往往源于战场需求,俄罗斯体系作战强大,而乌克兰的武器装备或者体系化程度不全,但是要打下去。怎么采取非对称的作战,北约向乌提供了大量情报支援,有了情报支援或者特种作战的手段以后,使战争形态发生变化,更凸显出现代及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
Part.
4
乌克兰军工技术的升级促使俄罗斯加快装备更新迭代。

2024年11月21日,普京宣布,俄军在战场上成功进行了"榛树"弹道导弹的测试。该款导弹速度高达10马赫,射程超过1000公里。2025年10月16 日,俄军使用FAB500M62增程滑翔炸弹,其射程达到140-150公里,飞行速度也达到了500公里/小时。战机可在敌方防空系统射程外安全投放,彻底抹杀了前线与后方的界限。
2023年,"柳叶刀"系列巡飞弹作为俄军无人机作战的标志性装备,能够自动区分坦克、火炮、防空系统等不同类型目标,并通过红外成像技术实现夜间精确打击,展现出强大的战场适应性,2024年3月,俄军光纤无人机首次出现在战场,抗干扰性和精准度都很高;2025年10月,另一款搭载AI视觉系统的新型无人机投入实战,即便通信中断也能自主识别并打击目标。

此外,俄军"克拉苏哈"电子战系统、"摩尔曼斯克"远程通信干扰系统等不断升级,"锦葵"轮式自行榴弹炮、及"红土地"制导炮弹等装备则提高了炮兵的打击精度,减少了弹药浪费和误伤情况。

新武器展现出的强劲战力不仅改写了战场的新形态和格局,更让战争变得愈发残酷。令人恐惧的铝热剂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能够熔化钢铁,所到之处一片火海;3000吨滑翔炸弹可将钢筋混凝土工事像纸盒一样撕碎,"榛树"导弹巨大的爆炸声和蘑菇云中闪耀的诡异绿光更让人感到绝望。
一名乌克兰士兵表示,战场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在这里他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4小时,伤亡率高达90%。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现在俄乌冲突持续拉低双方人性底线,温压弹、子母弹、白磷弹等反人道武器的使用,造成了难以接受的情感伤害,若冲突不结束,道德底线恐将继续下滑。这些武器给平民和参战军人带来巨大伤害与悲剧,俄乌冲突近四年,几乎"打掉一代人",对人类社会而言是巨大悲剧。

经过三年多的时间,俄乌冲突已从初期的局部摩擦,发展成为一场大规模的对抗,双方的军事行动愈演愈烈,规模和程度都远超当初的预期。
随着冲突的不断升级,双方都开始计划使用更加尖端的高科技武器。这类武器不仅考验着各国的研发能力,也对战场伦理和国际法提出了挑战。它们一旦投入使用,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破坏性,显著加剧战争的烈度。
权威军事分析家警告,若俄乌冲突无法通过外交途径得到有效缓解,核武器的使用或许会成为最后的选项。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特朗普宣布恢复核试验,这一信号极为危险,表明美国在核问题上的谨慎态度有所松动。俄乌冲突本质是战略博弈,它在对待战略对抗的时候,更加地倾向于使用核武器。过去,核恐怖的均衡状态使核大国间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较低,但如今,恰恰是因为俄乌冲突,让各方看到了核武器还是有用的,若俄罗斯在核政策上更具进攻性,美国也可能采取冒险举措,如恢复核试验,甚至出台更多激进政策。如此一来,核大国若相向而行,未来发生核战争的风险将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