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已有退路?美一旦制裁,就放弃俄罗斯石油?特朗普的一记狠招,却意外撮合了中俄印

根据环球网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时抛出重磅表态:若50天内无法与俄罗斯达成俄乌和平协议,美国将对购买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国家实施"二级关税",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国际关注,尤其是作为俄罗斯石油主要买家的中国、印度等国,如何应对成为焦点。

特朗普口中的"二级关税",本质是借制裁俄罗斯之名,向中印等国施压。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这些国家继续从俄罗斯买油,美国就对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加征关税。但现实情况是,美俄贸易额本就因此前制裁所剩无几,特朗普这招"关税大棒"实际打不到俄罗斯身上,真正目标是中国、印度、德国等仍在进口俄油的国家。

特朗普(资料图)

印度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程度,远超外界想象。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俄罗斯仍是印度最大石油供应国,占其进口总量的35%,远超伊拉克、沙特等传统供应国。更关键的是,印度石油进口来源虽已从27个国家扩展到40个,新增了圭亚那、巴西、加拿大等供应方,但俄罗斯石油的价格优势依然明显--俄油以折扣价出售,对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成本控制至关重要。

面对美国的"关税威胁",印度表现得比预想中淡定。印度石油部长普里近期公开表态,若俄油供应受制裁影响,印度有能力通过替代来源满足需求,"完全没问题"。这种底气并非空穴来风:印度不仅扩大了南美、北美新供应国,还提升了本土石油勘探能力,试图减少对外依赖。但现实是,俄罗斯石油在印度进口中的占比短期内很难大幅下降。

再看俄罗斯这边,特朗普的"最后通牒"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无力。自冲突爆发以来,拜登政府对俄实施了多轮制裁,但俄罗斯通过扩大对中印等国的能源出口,经济韧性超出预期。如今特朗普试图用"50天期限"逼普京让步,却忽略了俄罗斯的根本诉求--停火谈判需基于现实局势,而非外部压力。

特朗普(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近期多次强调"战略自主性"。在回应美国"双标"指责时,印度外交部发言人直言,西方国家在俄乌冲突后仍持续购买俄能源,却要求他国断供,这种做法"不公平"。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鲁登科近期透露,俄方正与中国、印度商讨恢复"中俄印三方合作机制"。这一机制曾是三国讨论全球和地区问题的重要平台,若重启,或将成为中印俄共同应对外部压力的新渠道。

中方的立场始终明确:对话谈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出路,反对任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中方多次强调,制裁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加剧矛盾。对于中俄印合作,中方表示愿与俄印保持沟通,推动三方机制为地区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回到特朗普的"狠招",表面看是施压俄罗斯,实则可能加速国际能源格局调整。若中印等国因美国制裁减少俄油进口,俄罗斯石油供应量下降,可能推高国际油价。

从印度角度看,所谓"退路"并非彻底放弃俄油,而是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逐步降低对单一来源的依赖。印度需要时间建立更多元化的供应网络,也需要平衡与美俄的关系--既要维护与美国的经济联系,又不能得罪俄罗斯这个重要能源伙伴。这种"走钢丝"的平衡术,考验着印度的外交智慧。

实际上,印度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基础。两国在石油天然气、国防安全、航空航天等领域建立了数十年的深度合作关系,这种稳固的伙伴关系并非因俄乌冲突才临时构建。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对俄实施金融制裁的背景下,印度不仅增加了俄罗斯原油进口量,还创新性地采用本币结算机制,有效规避了美元交易体系的限制。

从经济战略角度分析,印度正积极寻求能源供应多元化。巴西已被印度官方列为替代俄罗斯石油的关键选项--该国石油部长普里首次在公开场合明确提及巴西作为潜在替代来源,这标志着新德里正将南美市场纳入其能源安全布局。巴西近年来原油产能稳步提升,具备可靠的出口潜力,加之两国政治关系稳定、合作风险较低,这些因素都增强了巴西作为替代选项的可行性。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的"50天最后通牒"最终会不会落地?目前来看,变数很大。美国内部对制裁方案仍有分歧,参议院提议的500%"二级制裁"尚未最终确定;国际社会对特朗普"反复无常"的政策也持观望态度,猜测这是否只是新一轮"想法泡沫"。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围绕俄油的博弈,已让中俄印三国的合作基础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