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国突然迈出危险一步,19国选择派兵,大规模演习开始,敏感时刻,中俄外长见了
据看看新闻报道,美国主导的"部队重返太平洋"大规模军演在印太地区启动,18个国家参与。这场被美方称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军演,从一开始就带着明确指向性,其背后透露出的信号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美军印太司令部牵头,联合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重点演练"敏捷战斗部署",核心目标直指所谓"应对大规模中美冲突"。为了此次演习,美军投入了近300架各型战机,包括战略轰炸机,还派出了数千名作战人员进行跨区域部署。五角大楼为此特批了超5.3亿美元的军费,成为美国空军史上投入最高的单项演习预算。这不仅显示出美国对此次军演的重视程度,更反映出其在亚太地区战略布局上的企图。
特朗普(资料图)
从投入的兵力和资源来看,美国此次军演规模空前,其目的显然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演习。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展示军事力量来威慑中国,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与盟友之间的军事协作,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从而在未来的地缘政治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与此次军演的19个国家中,除了美国的铁杆盟友如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还有一些国家的态度值得玩味。英国为了表现出对美国的"忠心",派出了"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然而,这支舰队中的不少军舰是从北约其他国家"凑"来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英国军工产能不足的问题。而且,航母途经印度时,一架F-35B战机因液压系统故障无法起飞,只能暂时停在印度,英国担心技术泄露,这一事件也让英国的"秀肌肉"行为有些尴尬。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参与军演的原因和动机也各不相同。日本近年来不断增加防卫预算,大量采购美制装备,其参与军演主要是为了配合美国的战略部署,同时提升自身军事能力。韩国则是因为美军基地的扩建等原因,与美国保持紧密的军事联系。不过,这些国家虽然参与了军演,但并不意味着它们真的愿意与中国对抗。在亚太地区,多数国家更倾向于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对抗。
就在美国主导的军演如火如荼进行之际,7月10日,中国外交部长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北京举行会晤。这次会晤具有特殊的意义,双方强调了"维护正确历史叙事"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当下某些国家"歪曲历史、煽动对立"的有力回击。
特朗普(资料图)
中方用"当今世界最稳定、最成熟、最富有战略价值的一组大国关系"为中俄关系定调,这一评价是基于过去十年中俄在经济、科技、人文等领域深度合作的成果。例如,能源管道穿越西伯利亚,人民币和卢布在双边贸易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等,都体现了两国合作的紧密程度。
俄罗斯目前面临着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巨大压力,欧洲对乌军援逐步松绑,美国也态度强硬,俄在乌的军事行动面临着兵力调动、装备损耗和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压力。而中国作为其最大贸易伙伴,不仅是稳定的市场,更是关键的战略支撑。同时,中国也需要与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以推动上合组织等多边合作平台的发展,共同应对地区和全球性的挑战。
在当前敏感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俄外长的会晤表明两国将继续加强战略协作,携手捍卫多边主义,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种基于相互尊重和互利合作的大国关系,与美国试图通过军事同盟来制造对抗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国拉拢19国进行大规模军演,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暴露了其战略焦虑。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在欧洲既要应对俄罗斯的压力,又要拉拢盟友;在亚太,中国的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周边国家更倾向于与中方开展务实合作。美国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滑,因此试图通过军事威慑来对冲这种影响力下降带来的影响。
特朗普(资料图)
然而,从军演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军及其盟友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敏捷作战部署"战术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严峻挑战,加油机编队行动迟缓的航迹暴露了分散战斗机的隐蔽位置;自然环境也给演习带来了诸多困难,冲绳的高盐分空气加速战机电子设备腐蚀,阿拉斯加的极寒导致F-15关键部件故障等;此外,盟友之间的实际参与度参差不齐,德国仅派遣200名后勤人员,澳大利亚军舰徘徊在演习区外围,部分参演国甚至未拆阅联合军演邀请函,这些问题都使得美国主导的军演效果大打折扣。
总的来说,美国迈出的这一步虽然看似危险,但背后隐藏着诸多无奈与焦虑。而中俄外长的会晤则向世界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稳定的中俄关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避免被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对抗,通过对话、合作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