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问题在来回拉锯好几轮后,最后的关税对比停在了125比145的比例上。如此高的关税壁垒,虽然双边贸易不可能是零,但最起码在对方市场已经没有任何竞争力。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终究还是怂了,最近一段时间密集放出想要在中美贸易中达成协议的表述。先是白宫发言人表示,美国十分希望与中国达成新的贸易协议,后特朗普又签署备忘录,对原产自中国的电子产品进行关税豁免。而到现在,美国政府的态度越来越"软",美国财长甚至表示中美两国可能达成一项重要协议,中美没有分离的理由。
4月15日,美国财长贝森特接受媒体采访,在被问到中美存在"脱钩"风险时,贝鲁特表示,中美两国在经济上没有分离的理由,两国之间有可能达成一项重大协议。这一表态被理解为特朗普政府,在经过一系列铺垫之后,已经打算坐下来,和中国谈双边贸易问题。
客观地说,美国掀起关税战争,不管是关税战还是贸易战,既然被称为"战争",那肯定双方都会有损失,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就会引发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谁损失大,谁损失小的问题。从目前来看,美国的损失,肯定是要大于中国的。特朗普的对等关税生效之后,美国金融系统直接来了一个"股债双杀",股市暴跌的同时,美债也卖不出去,导致美债收益率直线上升。
当然,中方损失也不小,每年中方对美出口也不小,2024年对美出口为5426亿美元,在被加征145%关税之后,这些商品中的相当一部分,在美国市场将不具有竞争力,对美外贸萎缩几乎是必然。
但是,对美国来说。这造成的后果是难以预料且难以接受的。而美国是一个高度依赖金融系统赚钱的经济体,就意味着美元霸权从此跌落神坛,美国是否能够作为一个国家存在下去,都将会是一个问号。所以,特朗普紧急叫停了了"对等关税",宣布暂停关税政策生效90天时间,随后又宣布对中国的电子产品实行关税豁免政策。这才稍微稳住了美国股市和债市。
对中国来说,每年损失数千亿美元的对外出口,不可谓影响不大。但对中国来说,这也并非无法接受。2024年中国对外出口总额为3.6万亿美元,对美贸易约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4%,对美出口停滞,在短期内的确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也没有达到不可接受的程度。
而从进口侧来分析,美国受到的影响,也要比中国大的多。如果中美贸易停滞,对美国最重要的是,寻找中国供应链的替代产品。但环顾全世界,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替代。
一方面是成本问题,中国通过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在完善的基础设施加持下,已经将成本压缩到了极致。这就导致很多国家生产产品的出厂价,和中国生产的商品的成本价形成倒挂。这就注定美国没法找到替代供应链,因为最终商品的进口价格,可能要比加征关税后的中国商品价格更高。
另一方面,不管美国能否找到替代供应链,但都必将引起美国短期内的通货膨胀。这并不是由美国货币政策引起的,所以通过加息或者降息,对由关税引起的通胀问题并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这就意味着在短期内,美国民众必须要为关税买单。
最关键的是,特朗普加征关税的目的,本身就是推动制造业回流,给美国的红脖子们更多工作机会。而还没等到工作机会,这群对价格最敏感的美国底层百姓,就要开始为关税买单。可以说一旦这种局面成定局,共和党的中期选举都不用选了,特朗普能安安稳稳地坐稳总统宝座就算不错了。
对中国来说,在过去7年时间里,美国把能禁止对华出口的,全部下了出口禁令,比如AI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一系列高精尖领域。现在的美国,在中国供应链中,基本算是"大号的加油站",农产品、石油和液化天然气,是美国对华出口的重头戏。
但在这些大宗商品市场,是妥妥的买家市场,随便找个国家就能替代。在中方反制美国后,反手就进口了巴西40船大豆。南非也趁着美国发起关税战,打算取代美国加州,成为中国红酒供应商。
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在这场关税战中,美国付出的代价都要比中国大,而且都要大得多。因此也很容易理解, 为什么贝森特称中美经济没理由脱钩,中美可能达成重大协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