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发起的关税战,眼下似乎已经出现转向的迹象。当地时间4月18日,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加征的对华关税已远超市场和企业所能承受的极限,美国内部不得不考虑设立一个专责机构,解决贸易和供应链方面的"燃眉之急"。
虽然目前这个所谓"工作组"的人选和权限还未最终敲定,但大致框架已经浮出水面,包括副总统万斯、财政部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等政府高层都被列入可能人选。按照特朗普的说法,大概在接下来的三到四周内,中美应该能达成贸易协议。换言之,特朗普最多只给一个月的时间,解决中美之间的关税问题。
然而,这一机制的实际效果备受质疑。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内部对华策略存在分歧,财政部长贝森特等人倾向于务实谈判,而贸易代表格里尔等鹰派仍主张施压;另一方面,中方已明确将"取消全部对等关税"作为谈判前提,而美国政治生态难以允许特朗普全面让步。
回顾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今年以来,美国政府接连挥舞关税大棒--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宫签署行政命令,动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宣布国家进入"经济紧急状态",不仅对中国,还对所有主要贸易伙伴施加"对等关税",这一步直接引爆市场敏感神经。
4月8日,美国将此前对中国加征的34%关税,暴力拉升至84%;仅仅两天后,再度升高至145%;4月15日,白宫更是在官网宣布,部分中国商品面临最高245%的进口税率。如此疯狂的加税幅度,在全球贸易史上几乎找不到前例。
面对美方连续施压,中国没有妥协,而是以"对等反击"的方式作出回应。4月9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对所有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幅度上调至84%,两天后再次提高至125%。中方还公开表态称,在当前关税水平下,美国产品在中国市场已经没有竞争力,美方若继续升级加征关税,中方将不再理会。
当然,不仅在关税方面,中方还通过一系列"非关税工具"进行组合反制。例如限制稀土出口、加强对美企的反垄断调查、将波音等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等。甚至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加快自主研发和供应链重组,进一步削弱对美方关键部件的依赖。
中国外交部明确指出,美国轮番加征关税已沦为"数字游戏",经济上毫无意义,只会加深其"工具化""武器化"印象,美方若一意孤行,中方将奉陪到底。另一边,就在特朗普频繁签署行政命令、提高关税的同时,我们发现,他的口风似乎在悄悄变化。
当地时间4月17日,特朗普在白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他表示,美中之间仍有可能达成协议,并称"我们还有充足时间"。美国媒体对此十分敏锐,彭博社指出,特朗普在谈及未来可能的反制措施时,语气中透露出一丝犹豫,比如"如果再提高关税,人们可能就不买东西了"。特朗普甚至表示,"不排除考虑降低目前的关税水平"。这些言论释放出一个信号:白宫对继续施压已经不再那么有信心。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也报道,特朗普虽然公开态度强硬,但私下却在寻找退路。据称,他在私下与幕僚讨论过关税的"副作用",并担心继续升级会影响选情。由此可见,特朗普不断提及谈判的"30天期限",实际上还是在为自己设定一个"缓冲区"。如果谈成了,他可以对外宣称"自己迫使中国让步";如果谈不成,则可以甩锅中方,继续通过"强人"形象争取选票。
不过,这种策略能否如愿以偿,还要看中方是否愿意配合。而至少从当前中方的立场来看,中国并不急于求成。中方多次强调,要谈可以,但谈判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胁迫和讹诈。
从这一点来说,特朗普所谓的"最后通牒"--一个月内谈成,否则升级关税--从当前情况看,更像是一种"姿态表演",如果美方继续无视中方的核心关切,一味搞单边主义,那谈判自然难以推进。
事实上,从宏观角度来看,这场关税战不仅是中美之间的博弈,也是一场关于全球贸易秩序的重塑,美国试图通过高压逼迫中国就范,但现实证明,任何试图通过关税打压他国经济发展的行为,都难以持久。
由此分析,短期来看,组建工作组可能会缓解特朗普政府的内部压力,也能给市场一个"政策转向"的信号,但从根本上讲,如果不调整其对华政策立场,美方仍将面临内外两难。对中国而言,当前的策略是保持定力,以"坚决反制"稳住大局,以"主动开放"吸引更多合作伙伴,以静制动,以进促稳,是更为有效的应对之道。
而对于美国,留给特朗普的时间,或许真的只有30天了。如何在高压与妥协之间找准平衡,才是他当前必须面对的真正问题,否则,不管这个"关税危机工作组"成立与否,供应链崩盘、经济停滞的风险,都会如影随形,难以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