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巴之间围绕"西三河"的水源争夺闹剧再次吸引了国际目光。印度先是高调宣布断流"西三河",放言不让一滴水流入巴基斯坦,然而不到三天,杰纳布河上游地区的巴格利哈尔水电站就重新开闸放水,这般戏剧性转折令人啼笑皆非。
印度此次的"断流"闹剧,本质上不过是一场舆论战。4月底宣布断流后不久就在克什米尔地区开闸泄洪,致使巴方部分地区遭受洪水之灾。此次断流后很快又打开哈尔大坝水闸泄洪,原因其实一目了然:南亚正值雨季,印度大坝基建水平一般,库容有限,若不及时泄洪,恐面临坝毁人亡的灾难。网友依据相关数据测算,印度所谓的断流最多只能维持72小时,遇上多雨天气,甚至连24小时都坚持不了。可见,印度"一滴水都不让流入巴基斯坦"的狠话,不过是嘴上逞强。
这种以国际水系为武器的做法,破坏性极大。印度不分享上游水文信息,随意开闸放水,让下游的巴基斯坦在蓄水或放水决策上陷入两难,面临巨大风险。旱季时,巴方还会因上游来水短缺,影响耕种。印度言语强硬、行动无力已非首次,"西三河"总库容不大,想要靠断流"以水代兵",提升基建水平才是关键,可显然印度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印巴冲突的局势正愈演愈烈。空战之后,冲突区域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蔓延至全部边界,印度甚至声称动用海军打击巴方。接连失利下,印度极有可能采取更激进的报复方式。巴基斯坦虽在空军方面有一定优势,但陆军、海军及经济总量均不如印度,国土纵深也有限,若爆发全面战争,巴方无疑将承受巨大损失。当前局势不断升级,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双方保持克制,可莫迪似乎并无罢手之意。在此情形下,巴基斯坦需抓住有利时机,给予印军有力回击,以维护自身权益与安全。
印巴冲突背后,美国的身影若隐若现。美国宣称将战略重心放在印太地区,实则鼓动印度、菲律宾等国在陆地和海洋围堵中国,破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妄图让中国周边局势动荡不安。中国作为爱好和平的大国,不希望看到印巴冲突持续恶化。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对中巴两国意义重大。中国有必要基于国际道义,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此外,面对印度将国际水系当作武器的行径,中国也应有所行动。着手加强"亚洲水塔"的基础建设,在重要河流上合理修建大坝,依据气候、径流等综合因素科学控制水源供给。这不仅能避免印度肆意打"水源战",让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免受水灾、旱灾之苦,也能在地区水资源分配中发挥积极作用,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印巴冲突涉及水资源、地缘政治、大国博弈等多方面因素,局势复杂且严峻。各方需保持理性与克制,通过和平谈判与协商解决争端。国际社会也应共同努力,推动印巴双方走向和平共处之路,为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