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立秋节气是在8月7日,这日子本身没什么特别,但关键在于它在农历里的位置。
最近不少老人念叨:"今年立秋在农历闰六月十四,这叫'六月秋',老话讲'六月立秋样样丢',怕不是要减产?"这话到底咋来的?
咱今儿就掰开了聊。
先说说啥是"六月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太阳在天上跑的位置定,公历基本就8月7日或8日。
但咱们的农历是阴阳合历,有时候一年有13个月(加个闰月)。
今年刚好有闰六月,农历月份往后推了推,所以公历8月7日的立秋,就落在农历六月里了,这就是"六月秋"。
要是立秋在农历七月,就叫"七月秋"。
老话"六月立秋样样丢,七月立秋样样收",听着挺玄乎。
其实这是老辈人种地总结的经验。
过去没天气预报,农民全看节气。
他们发现,立秋要是早(农历六月),冷空气可能跟着来,天气凉得快。
这时候水稻、玉米正长到关键时候--灌浆期。
这阶段最需要热和阳光,温度够、光照足,籽粒才长得饱。
要是突然降温,庄稼生长时间不够,长得又小又瘪,收成就差,所以叫"样样丢"。
反过来,立秋晚(农历七月),秋老虎还赖着不走,地里的庄稼能多晒些日子太阳,灌浆足,收成就好,叫"样样收"。
那2025年"六月秋",真会"样样丢"吗?咱得看现在和过去有啥不一样。
首先,天气变了。
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多。
有时候立秋早,后面秋老虎反而更猛;有时候立秋晚,接着又是连阴雨。
单靠节气定收成,不准了。
气象专家也说,老农谚现在只能当参考,得结合科学看。
其次,种地的技术变了。
现在有抗旱抗寒的新种子,有能精准浇水施肥的机器,还有大棚这些设施。
就算天气差点,农民也能想办法补救,不像过去全靠天。
所以啊,"六月立秋样样丢"不是铁打的预言,更像个提醒。
它告诉咱,今年秋天可能凉得早,种地的得提前看看天气,该防低温防低温,该抢收抢收。
咱老百姓过日子,讲究个"未雨绸缪"。
老辈人的话里有道理,但现在有办法应对。
与其慌慌张张,不如把提醒当回事儿,该准备的准备,该用技术的用技术。
收成好坏,咱心里有底。
说到底,节气是老祖宗的智慧,科技是现在的底气。两者结合,日子才能越过越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