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印度哈里亚纳邦帕尼帕特市发生一起令人发指的恶性案件:一名35岁女子因长期遭受丈夫家暴逃离后,在火车站空车厢内遭四名男子轮奸,随后因精神恍惚被列车碾断右脚,生命垂危。这一事件暴露出印度在家庭暴力防治、性暴力打击及女性安全保障方面的系统性缺陷。

受害者因三岁儿子夭折陷入创伤后应激障碍,丈夫不仅未给予安慰,反而持续强迫发生性关系并威胁"不和我发生关系就会被外面的人强奸"。在遭受殴打后,她深夜逃离家门,却在火车站遭遇更残酷的轮奸。这种"逃离家暴→遭遇性侵"的悲剧链条,凸显印度女性在家庭内外均缺乏安全庇护的现实。

受害者向警方控诉丈夫长期实施性暴力,丈夫强迫性行为不构成强奸。2025年2月,印度高等法院甚至推翻一起丈夫强暴妻子致死案的有罪判决,法官宣称"婚内强奸在印度不构成犯罪"。这一殖民时期遗留的法律漏洞,使婚内性暴力成为施暴者的"免罪金牌"。

尽管印度2013年修订法律对恶性强奸案施以死刑,但实际执行中存在严重问题。2024年数据显示,印度性侵案平均积压超5年,定罪率仅27%。例如,2025年奥里萨邦一名20岁女大学生遭10人轮奸,虽24小时内抓获全部嫌疑人,但类似案件的审理周期仍长达数年。

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数据显示,2024年32%的已婚女性曾遭受丈夫的身体、性或情感暴力,82%遭遇过婚内性暴力。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南亚地区35%的15-49岁女性曾遭受家暴,印度的家暴发生率远高于其他亚洲地区。更触目惊心的是,印度平均每16分钟就有一起强奸案发生,而实际案件量可能是统计值的10倍,报案率仅7%。

印度女性就业率仅25%,经济上的严重依附使多数受暴女性难以脱离施暴者。离婚率低至1%,女性若选择离婚,不仅面临舆论歧视,还可能失去经济来源和子女抚养权。例如,比德县843名甘蔗女工为避免月经影响工作,自费切除子宫,暴露了女性在生存压力下的极端困境。

低种姓女性报案率不足15%,她们既恐惧施暴者报复,更畏惧警方和司法系统的歧视。2025年喀拉拉邦一名18岁贱民女孩遭60余人性侵5年,因种姓身份未引发大规模抗议。此外,政治人物涉案的权力庇护现象频发,如2025年奥里萨邦海滩轮奸案中,部分嫌疑人与地方势力存在关联。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多次敦促印度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女性安全,2025年3月,美国国务院更新旅游警告,称印度"性侵案件处理效率低下",建议公民避免夜间单独出行。

2025年2月婚内强奸致死案改判无罪后,印度多地爆发"婚内强奸就是犯罪"的抗议活动,律师和性别权利组织要求废除《刑法典》第375条的歧视性条款。奥里萨邦海滩轮奸案后,2000名示威者聚集政府大楼,要求加强公共场所安全管控。

西孟加拉邦2024年通过法案,对强奸致死或致植物人者可判死刑,但该法案尚未在全国推广。印度最高法院正在审理多份要求将婚内强奸入罪的请愿书,但因首席大法官退休而陷入停滞。法律界呼吁,需建立性侵案件快速审判机制,缩短审理周期,并强制由女性调查员参与案件侦查。

印度政府需加大对家暴庇护所、法律援助中心和心理咨询服务的投入。例如,奥里萨邦在海滩轮奸案后拨款1亿卢比设立受害者救助基金,并计划在沿海地区增设200个移动警务站。同时,需改革警察培训体系,消除执法过程中的性别偏见。

教育系统应纳入性别平等课程,破除"男性主导"的社会规范。例如,印度妇女研究中心建议在中小学开展反暴力教育,培养尊重女性的价值观。此外,需通过媒体宣传改变公众对受害者的污名化,鼓励更多女性勇敢报案。

目前,帕尼帕特轮奸案受害者仍在医院接受治疗,警方以强奸与重伤害罪立案调查,但四名嫌疑人尚未归案。这一案件再次印证了印度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双重脆弱性--她们不仅要面对家暴的日常威胁,逃离后还可能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印度若要真正改善女性安全状况,需突破法律、经济、文化的多重桎梏。正如联合国妇女署所言,这需要"教育、司法、社会支持体系三方面的协同改革"。唯有如此,才能让印度女性不再用身体丈量法律与暴力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