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说要弄死你、弄死你全家,别害怕!第一时间报警!"最近,一段民警街头普法的视频刷屏网络,硬核科普"语言恐吓也违法"的法律知识,瞬间登上热搜。视频里民警拆解的维权逻辑,给无数人吃下"定心丸"--原来,哪怕只是"嘴上说说"的威胁,法律也绝不姑息!
一、"语言恐吓"不是玩笑,已触犯法律红线
很多人以为"威胁只敢嘴上说,没行动就不算事",但视频中民警明确:语言恐吓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
• 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恐吓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哪怕"只动口没动手",也将面临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
• 若情节较重(比如多次恐吓、言辞极端),则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更关键的是:如果对方"反复恐吓",严重干扰你正常生活、工作,还可能涉嫌《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面临刑事处罚!
二、遇到恐吓别沉默,这3步教你维权
视频中民警的普法,不止是"讲法律",更是"教方法"。遇到语言恐吓时,记住这3个关键动作:
1. 保留证据:让"威胁"留下痕迹
• 对方发恐吓短信?截图保存,别删除对话;
• 打电话威胁?录音取证,清晰记录时间、内容;
• 社交平台私信恐吓?录屏+保存原始信息,别让对方"删证据"。
证据是维权的核心!只有"抓牢"对方恐吓的实锤,报警后才能让执法部门快速定性。
2. 第一时间报警:别给威胁者"试探空间"
很多人怕"报警没用""小题大做",但民警强调:越及时报警,越能遏制对方的嚣张气焰!
报警时要清晰说明:
• 威胁者身份(已知姓名、电话、社交账号等);
• 恐吓的具体内容(时间、方式、言辞);
• 自己的担忧(是否感到人身安全受威胁)。
警方会根据情节轻重,对威胁者采取警告、拘留、罚款等措施,从源头切断"语言暴力"的升级可能。
3. 持续跟进:别让维权"半途而废"
报警后别以为"万事大吉",要主动跟进处理进度:
• 要求警方出具报警回执,明确案件受理情况;
• 若对方"屡教不改",及时向警方补充新证据,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反家庭暴力法》也适用于非家庭关系的恐吓);
• 必要时,可通过法律诉讼追究对方民事责任(比如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三、普法视频爆火:背后是"安全感刚需"
这段民警普法视频播放量超3500万、点赞破36万,本质是戳中了大众的"安全感焦虑":
• 对"语言暴力"的恐惧:现实中,很多人遭遇过"你给我等着""信不信我弄死你"的威胁,却不知道如何维权;
• 对"执法力度"的期待:大众需要明确信号--法律不仅管"动手",也管"动口",语言恐吓不是"法外之地";
• 对"自我保护"的渴望:普通人需要简单易懂的维权指南,视频里民警"接地气"的讲解,让法律不再是"纸上条文",而是能落地的"保护盾"。
四、延伸思考:从"不敢报警"到"主动维权",法治意识如何进阶?
视频爆火也折射出一个社会命题:如何让"维权"成为普通人的本能选择?
• 普法要"下沉":像民警这样"街头唠嗑式普法""短视频趣味普法",才能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 执法要"刚性":对语言恐吓"零容忍",让每一次报警都有回应,才能重建大众对法律的信任;
• 意识要"觉醒":每个人都要明白--"维权不是示弱,而是对自己的负责",沉默只会纵容暴力,发声才能守护安全。
结语:语言暴力零容忍,法律给你"撑腰"
"有人威胁弄死我,我该怎么办?"曾经,这是无数人深夜搜索的焦虑;现在,民警的普法视频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保留证据、果断报警、依法维权。
法治社会里,"语言暴力"从不是"玩笑",法律也从不是"摆设"。愿每个看过这条视频的人,都能记住:你的安全感,法律会兜底;面对恐吓,别慌,警察叔叔教你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