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本就是一场悖论,有些人拼尽全力,却也只能走到终点;有些人波澜不惊,却留不下丝毫痕迹。"近日接二连三的噩耗令人唏嘘,不禁让人打从心底问自己一件事:如果明天真的来不及,你的今天是否没有白过?
5月19日这天,我们失去了三位来自不同领域但同样耀眼的人物--演员隋永清、蓝天救援队的创始人孙振海以及景颇族的"歌神"董卫明。他们的离世既是个人的终结,也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反思与感慨。
隋永清,提这个名字,年轻观众或许摇头,但一些50后、60后的人却一定熟悉她在中国电影和电视史上的位置。她是《霸王别姬》中那充满威严的角色,是《康熙微服私访记》里的仿佛邻家奶奶般的常驻角色。而更令人动容的,是她的特殊身份--宋庆龄先生的养女。80年代倔强地嫁给比自己大14岁、无尽贫寒的演员侯冠群,这段爱情,不管是她的坚持,还是宋庆龄的祝福,都为当时的文艺圈传为佳话。只是天不遂人愿,她丈夫早逝,而她自己也受困于肺癌,最终无法摆脱烟草带来的长期损伤。外人哀叹,也有人批评,为什么,一个如此警醒的艺术家,戒不了香烟?可这是不是也折射了众生的矛盾:理智的"应当"从来无法战胜心底深处的"依赖"。
而转向孙振海,用"凡人英雄"来形容他毫不过分。他的事迹几乎直接构建了"蓝天救援队"的精神版图,从2011年的盈江地震,到2023年前后震撼全球的土耳其救援,他的身影,在灾难废墟中几乎成了一面救援旗帜。50多岁的年纪,过度透支的身体,心梗的突发,都在无情质问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如此热血的人,连为自己活多几年都未曾停下身来?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可以一声声地叹惜,但作为当事人,也许人家早把生命当燃料,照亮了一批又一批的人。
最后一位不得不提的便是地方音乐文化的灵魂人物,董卫明。景颇族的年轻人也许更熟悉当下的短视频热曲,但总该知道从《微笑的景颇姑娘》到《目瑙纵歌之声》,他的歌里刻画的是景颇山系里的每一汪清泉、每一缕阳光。当民族保护变成一个小众标签时,董卫明不声不响地唱了一辈子"冷文艺",一辈子做着渐冷的文化"守灯人"。讣告未提具体病因,但去世前的憔悴和看得见的疲惫,人们仿佛已得到答案。于是更让人深思:如何平衡使命感和身体健康?如果这等文化保护也成了一种"啃老式的坚持",那么下一个董卫明还会出现吗?
这三个人,似乎代表了大众对于生命长短、意义和遗留问题最本质的三种出题方式。隋永清的争议不仅仅在于烟和肺癌,更在于我们对"艺术家是否也该健康生活"的集体执念。孙振海的意义让我们开始摸索,英雄是否非得自己惨烈牺牲,才能成就"英雄情怀"。董卫明的最终离去,甚至带着文化责任"无解"的努力,该如何在娱乐化的变迁中对它们重新定义。
这些人无论结局如何,他们的离世,都敲击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生命哲学:你愿意在哪里留"痕迹"?人间烟火多,平安健康重要;但过得平安健康,是否代表着有分量、有意义?是选择"被自己点亮",还是愿意成为"点亮别人的火柴"?有人可能对"第二种方式"嗤之以鼻,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火柴人",其实是让社会得以继续燃烧的一种隐秘动力。
有人说着"英雄走好",有人感叹"烟火消散",可对于这三位离世者,我们终究还是得到一层厚厚的启示:任何愿意用全部生命去换一部分的情怀与坚守,都是种无悔的选择。而静观其内,他们并没有失败或悲剧,自已的燃烧只是完成了阶段使命,让剩下那些未燃尽的火,继续燃烧下去。
生命的无常,屏幕上的角色、灾难现场的身影,还有大山里不忘的歌,都将成为他们的"有形延续"。所有这些故事质问着现实:一天24小时的生命流逝里,你是否抱着可是"做值得"的心态?
愿隋永清的坚强之歌,孙振海团魂,乃至到董卫就深原最壮丽微笑请原赐活命长隐永行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