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全球关税政策"已实行了半个多月,对华关税已经到了145%,个别产品甚至高达245%,但美总统特朗普至今也没等到中国电话。对此美方选择对中国周边国家出手,本月21号,美商务部宣布对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太阳能产品加税,其中对柬埔寨的税率达到了3521%。美方此举等同于对东盟四国的太阳能产品彻底关闭美国市场,从2024年的对美出口额看,四国将面临129亿美元左右的损失。对此印度似乎感到不妙,近日美副总统万斯访问新德里,印度总理莫迪亲自接见,不但对美承诺降低关税,还要大力购买美国农产品,同时印度宣布对中国钢铁产品加税12%。

莫迪政府的做法,等同于一种背刺,在中方对美国农产品加税后,巴西大豆大举占领美国的在华市场,美国农产品行业损失重大,印度的"补位"将缓解美方的困境。同时印度跟随美方战略,对中国钢铁产品加税,无异于"选边站队",将对刚刚止跌企稳的中印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莫迪政府的动机不难猜测,从2023年4月到2024年3月,美国是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1183亿美元,印度对美的贸易顺差为367亿美元。自2024年3月过后,美国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对美出口额达 41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5%。印度明显不愿放弃美国市场,争取美方的降税是主要关切,而对华加税是给特朗普的"投名状"。

另一方面,尽管中印边境争端有所缓和,且印度有意拉拢中国投资,但由于历史因素,印度对中国的敌意并未消退,甚至一度把中国作为"假想敌",在军事、经贸和外交等领域展开"竞赛",莫迪政府在中美经贸博弈上选择美国,并不让人意外。东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印度、日本则是中国的邻国,美方一面对东盟4国加税,一面对柬埔寨、印度、日本等国进行外交访问,明摆着是"又拉又打",分化中国与伙伴国的关系,对此中方绝不答应。

在结束对东盟三国的访问后,王毅外长公开表示:中方和东南亚三国及周边国家形成了新的政治共识,要团结自强,对美方这种"开倒车"的行为说不。与此对应的是,美方对越南和柬埔寨的分化举动宣告破产,后者对华合作却不断升级,就连日本也派出高官访问中国,宣布"不准备对美作出重大让步"。在这种背景下,印度在地区国家中成为了一个"异类"。

讽刺的是,在印度决定跟随美国对华加税之际,局面却反转了。当地时间4月22日,美总统特朗普公开讲话,称美国对中国商品的税率太高,下步将大幅降低对华关税。印度的"投名状"很可能既得罪了中国,也换不来实际好处,这就是相信美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