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国反华浪潮再起,首尔中国大使馆被极端分子袭击,社交媒体上更是各种仇华言论满天飞。但让人震惊的,大使馆被砸的时候,现场的韩国警察居然连制止都没有制止。要知道,他们的新任总统李在明,从上任开始 就一直说要修复对华关系,难道就是这样修复的吗?全程保持沉默,难道这就是韩国的新外交风格?

中国大使馆遇袭事件背后,韩国政府的冷处理和李在明的消极态度,到底是无为而治,还是另有所图?

韩国反华浪潮再起

7月初,韩国首尔明洞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反华集会。极端分子在中国大使馆门前举着横幅、喊着口号,甚至动手砸碎了大使馆外的玻璃,场面一度失控。这绝不是什么偶然事件,而是韩国国内一些极端势力长期煽动反华情绪的又一次集中爆发。

根据上观新闻7月9日的报道,韩国主流媒体对这场集会的报道态度暧昧,一些媒体甚至带风向,直接用自发抗议来弱化暴力性质,反而把舆论引向中国干涉韩国内政的老套路,极大刺激了民众情绪。

面对这样的极端情况,中国驻韩国大使馆第一时间就发布安全提醒,明确告诫在韩华人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别随便出门。中国外交部也迅速向韩国方面提出严正交涉,要求其切实保护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

但从现场流出的画面来看,极端分子砸完大使馆外墙,喊完口号,安然离开,警方低调处理,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这种处理方式,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大量中国网友的不满,甚至连在韩华人都公开呼吁韩国政府收敛极端势力,不要沦为政治工具。

韩国近年来反华情绪水涨船高,背后有政治推手,也有社会深层次的矛盾。每次一有风吹草动,针对中国的负面言论和行动都会被迅速放大,说白了还是韩国处理不了内部的社会矛盾,所以那反华当做民众情绪的发泄口。

韩国集体冷眼旁观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整个事件发生后,韩国警方的表现完全不及格。根据多家韩媒和中国媒体的实时报道,事发时明洞警察局就在附近,报警后派出的警员在现场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既未隔离极端分子,也没有当场逮捕涉事人员,只是走个过场做了简单记录。中国大使馆事后多次向韩方提出交涉,但从韩方反馈来看,官方态度依然是推诿和冷处理。

对于这种警察冷眼旁观的态度,韩国国内也有不少舆论发声。有学者在韩国《中央日报》发表评论,直言警方面对极端分子时执法不力,反而在对待其他群体时雷厉风行,这种双标做派只会让社会矛盾激化。

更讽刺的是,这次事件发生后,韩国外交部表态极其模糊,没有正面道歉,也没有给出任何整改措施,只有一句不容许暴力行为,就把责任撇得干干净净。

而真正让人失望的是,刚刚当选总统的李在明,这位上台时还喊着要修复中韩关系的政客,面对大使馆被砸、警察不作为的局面,表现得像什么都没见过一样。整个事件期间,李在明既没有公开谴责极端分子的暴力行为,也没有要求警方加强保护措施,甚至连一句安抚华人群体的话都没有。这种沉默让不少中国网友直呼看清了韩国政客的嘴脸,也让不少中韩关系的乐观派彻底失望。

事实上,这不是李在明第一次对反华事件选择低调处理。早在去年反华示威期间,他就曾以尊重言论自由为由,默许了部分极端势力的行为。难道在他眼里,修复对华关系只是选举口号,关键时刻却毫无担当?

李在明的承诺和现实

李在明曾在竞选期间高调承诺,要推动中韩关系回暖,强调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减少误解。他上任后,确实在贸易、科技等领域释放了一些积极信号,试图缓和过去几年韩中之间的紧张气氛。可一到涉及实际安全和中国公民利益的时候,他的表现却完全不像一个亲华政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首先,韩国社会的反华情绪确实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民调显示,2025年上半年,韩国对中国持负面态度的比例超过70%。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任何政客都很难公开为中国发声,否则就会被贴上亲华卖国的标签。这种压力下,李在明选择沉默,多少有些政治自保的成分。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韩国近年来在中美博弈中的两难处境。美国不断向韩国施压,要求其在芯片、半导体供应链、地区安全等问题上与中国切割,而中国则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李在明如果在反华事件上强硬表态,势必会被美国和国内反华势力联手攻击,影响自身执政根基。这种左右摇摆、刻意回避的态度,其实正是韩国政坛普遍的墙头草心态。

这时候再回来看这次警察冷处理事件,就不难发现,背后其实是政界、警方和极端势力的默契配合。极端分子闹事,警方不动手,政客装聋作哑,事后再用言论自由搪塞一切。这样的剧本,韩国社会不是第一次见。李在明如果真想修复对华关系,这正是展现决心的时刻。可惜,他选择了最稳妥也最不负责任的一条路:不表态、不作为、不承担。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媒体在报道这次事件时,普遍选择了低调处理。大部分主流媒体甚至没有用袭击这个词,而是把事件描述为示威过程中发生小规模冲突。这种引导舆论的做法,无形中为极端势力提供了保护伞。李在明的沉默,正是在这种氛围下的政治选择。毕竟,在韩国现有的舆论环境里,得罪中国远比得罪本国极端分子安全得多。

很明显,李在明并不认为需要在所有问题上向中国靠拢,更多的是在经济上拿好处,在安全上跟美国站队,在社会层面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分裂式操作,短期内或许能平衡各方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只会让中韩关系陷入更深的互不信任。中国大使馆被砸事件,只是这种矛盾的表面化。

而且韩国警方最近对本国极端势力的纵容,已经不是第一回了。2025年7月10日,韩媒曝光一起中国间谍虚假案,相关中方人员甚至未被查明身份就被扣押审查,结果证实完全是无中生有。这说明,所谓的执法中立在实际操作中根本不存在,在利益面前,公平就是个笑话。

韩国社会的焦虑和不安,正好需要一个外部出气筒。每当国内经济下行、社会矛盾激化,反华浪潮就会被有意推上风口浪尖。李在明即使内心清楚中韩关系的重要性,面对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的裹挟,也只能选择息事宁人。他不敢冒险在敏感议题上与民意对抗,只能寄希望于风头过去,舆论自然平息。

但问题在于,中国社会对这样的沉默外交已经越来越难以接受。中国民众希望看到的不是外交辞令上的友好,而是真正的行动和担当。如果韩国政府继续对极端分子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只会加剧两国民众的对立情绪,也让修复关系变成一句空话。李在明如果继续选择沉默,未来的中韩关系只会越来越难以收拾。

接下来,韩国究竟会拿什么态度面对中国?李在明还敢不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中韩这盘棋,下到现在,谁都不能再装糊涂。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要是跟近邻耍心眼,那也得看看自己够不够格。大家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