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李·塔玛霍瑞走了,留下4.32亿美元票房和一部没人再拍的毛利史诗。

他把毛利故事卖到全球,又把好莱坞的钱带回部落。

从街头混混到007导演,他只用了两部片子。

1994年,《战士奇兵》在新西兰本土卖出1.2亿票房。

电影讲失业、酗酒、家庭暴力,全是毛利社区的真事。

观众看完不鼓掌,直接冲进洗手间哭。

片子红了,好莱坞递来合同。

李没有拒绝,他缺钱,更想把毛利声音塞进全球影院。

1997年,《势不两立》让他第一次拿到美国工会卡。

2002年,《007之择日而亡》全球4.32亿,至今仍是他的票房纪录。

片场有人问他:你替毛利人说话,还拍商业片?

他回:只有先吃饱,才能继续讲故事。

他做到了。

2016年,《族长》回归毛利语对白,院线排片少得可怜,却在部落广场连放三十天。

2023年,《皈依》成本不到007的十分之一,拿遍本土所有观众选择奖。

帕金森来得突然。

手抖拿不稳杯子,脑子还清醒。

2025年初最后一次采访,他说:我只是身体,故事还在转。

11月7日,心跳停止。

007官号发文:传奇熄灯。

新西兰没有只放悼词。

2026年起,每年拨一笔钱成立李·塔玛霍瑞电影基金。

规则简单:只要拍原住民故事,就能申请。

官方原话:让他的船继续开。

有人担心:好莱坞会忘掉他吗?

别慌。

网飞已买下《战士奇兵》剧集改编权,唯一条件:毛利导演挂名。

全球流媒体大战,缺的不是特效,是新鲜叙事。

他给后辈留了三条土办法。

第一,先把家乡拍清楚,再出去。

第二,别嘲笑观众,他们比影评人聪明。

第三,挣到钱,记得回部落放一场露天电影。

再不做本土叙事,你会损失整个下一代观众。

不懂这招,下一个被埋没的就是你。

电影散场,灯亮起。

李·塔玛霍瑞的最后镜头停在毛利海边。

风继续吹,故事继续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