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体制内的男女比例已严重失调,女性占比太大,被网友们戏称为"女儿国"。

只是,体制内主要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男女平衡才能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

为什么会出现体制内"女儿国"的现象?背后原因太扎心了。

一、体制内快成"女儿国"

自2020年疫情过后,很多企业的正常工作开展出现了问题,更有多家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随之而来的是一波又一波的裁员、降薪潮。

此时,人们这才意识到,拥有一个"铁饭碗"对中年人来说"天赐福分",只要能够考上公务员或教师编,那就不需要担心"35岁中年危机"。

反而,在体制内年龄越大者,工作履历越丰富、资历越高,在单位内越有话语权,对应的工资福利也就越好。

而普通打工人,不知道哪天就会因企业经营不稳定而失去了工作岗位。就算在岗位,也很难享受双休、社保待遇。

也正因如此,自疫情后"国考"人数逐年创新高,不少大学生毕业后,纷纷选择在家中备考,希望早日上岸。

如河南2024年的公务员招录,共计65万人参加考试,但只招录9000余人,能够成功上岸的无一不是在千军万马中过独木桥。

不过,有不少人发现,在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例悬殊非常大,且很多地方更喜欢招录女性。

有作者对D县"体制内"人员结构进行调查,他发现该县自2008年以来招录了2993人,其中女性人数为1895人。

D县2018年的一次教师招考中,100名考生中有60多位女生、30多名男生,最后只有7名男生进入面试,录取3名体育老师。

而这一数据,刚好符合当今学校女老师数量远高于男老师的现象,且这种现状在小学教师、幼师中表现更为明显。

不过,在孩童成长的过程中,男性角色是十分重要的。男老师对孩童的影响也非常大,一旦男女教师失衡,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好处。

公务员更是如此,部分岗位女性很难顺利开展工作,男女失衡也将使得决策具有局限性。

而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我国女性就业人口占比为43.7%,女性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党群组织等的就业人口占女性就业总人口的62.5%,但男性这一数值却只有37.5%。

从这一直观数据来看,体制内正在加速向"女儿国"方向转变,这是咋回事?

二、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1、女性擅长考试

早在2019年时,我国高校毛入学率为51.6%,其中女性占比为50.4%,男性为49.6%,这说明在高等教育领域,女性人数已超过男性,女性接受大学教育普及的水平高出男性。

而这也说明,女性相比于男性更擅长考试。而体制内考试本身就倾向于文科,很多女孩子高中分文理班时就会选择文科,这使得女生学文科上的优势更强一些。

体制内的考试题目多偏向于背诵类知识,女性在这方面有优势,自然也会更有耐心地备考。男性就不同了,因为体制内考试很多都要背诵,不少男性会直接选择放弃,毕竟男性的理科思维能力更强一些。

以至于在报考时,女性报考人数比男性多出很多,女性报考"分母"大,自然能够考上的人就更多一些。

2、岗位设置更适合女生

公务员招聘的岗位中,多半都是行政岗,如审计、税务、海关等,每年都会大量招聘。

这些岗位直接服务社会大众,对人际关系处理、沟通、文字表达等能力要求比较高,而对女性来说这些自然是占有优势。

特别是税务局,每年的国考中岗位最多,上岸后至少要在大厅内服务2-5年,其工作性质更类似于政府方面的"客服"。

女性心细,更注重细节和情感上的表达,工作上细致入微,能够服务好每位前来的大众,因而招录时女性成功率更大一些。

最重要的是,女性的形象美丽大方、干净清秀,在语言表达上更温柔,这类人在面试中容易拿高分,也更能适应"客服岗"工作,比起男生更容易上岸。

3、私企"性别歧视"严重

众所周知,私企中目前存在着"年龄歧视",一旦超过35岁以上失业,就很难找到让自己满意的高薪工作。

其实,私企内也有着典型的"性别歧视",不少企业在招聘人员时,会特别询问女性是否已婚,结婚多长时间,有几个孩子。

为的就是怕女性在事业上升期"生二胎"、"休产假",不少女性"休产假"后,手上负责的业务就会被转交给他人,待自己休完产假回来上班,发现自己早已成了"闲杂人等",不得不退居二线或被迫离职。

但在体制内,完全不用担心这一点,为了响应国家的生育政策,生二胎、三胎的女性反而可获得不错的福利和奖励,休完产假回归后依旧不会受排挤和歧视,照样正常上班。

因此,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她们更喜欢在性别观念平等的体制内工作,展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4、工作稳定福利多

在体制内工作的好处是十分稳定,就算是"合同工",只要不犯错误没有明显的工作失误,也可以安稳工作到退休。

而如果是考进体制内的,基本上一辈子就不用为生活担忧,工资待遇足以满足生活开支。

相比之下,私企普遍存在"末位淘汰制",一旦业绩不达标或表现不好只能辞职走人或降薪。

对多数女性来说,体制内的稳定工作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而体制内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福利多,如"五险二金",看似他们的薪水也就是该城市中上水平,但这些隐藏福利足以让他们晚年生活无忧。

三、如何缓解体制内的男女失衡?

不过,虽然女性在体制内的优势更多一些,但很多岗位少不了男性。只是,很多男生认为在体制内"朝九晚五"的工作没有挑战性,更希望去大城市闯荡一番,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再者说,体制内的工作更偏向于文职类、执行类,而男性更喜欢金融、计算机、工程类的工作。

对于男性来说,工资也是影响他们进入体制内的一大因素。毕竟男性需要养家糊口,需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而体制内的工资是固定的,虽然十分稳定,但也只是一个城市的中上水平,这样的工资水平就很难养家了。

因此,不少男性为了买房买车、成家养娃,倾向于去大城市挑战自己。虽然部分岗位有"35岁中年危机",但这一期间也确实可以积累不少财富。

一旦"北漂"、"沪漂"失败,再想回小县城考公,发现很多好岗位只能应届生才能报考,且还要卡专业、限年龄,自己已错过了最佳报名期。

长此以往,体制内男生数量就要低上很多。那么,如何才能缓解体制内的"男女失衡"?

1、放宽招聘标准

在部分岗位上,可以放宽报考标准,如将年龄上限调至40岁、不限专业等,降低要求,就会吸引更多男性前来报考,而目前不少地方已开始放宽年龄了。

2、出台"加分政策"

想要让更多男性报考,其实可以对部分特殊岗位进行调整,鼓励男性前来报考,并为男性设置一定的"加分政策",如降低面试标准等。

3、提高"合同工"薪资

此外,也可采纳"合同工"的方式,给出高出市场的薪资,签订5年或以上合同,招募优秀男性进入体制内工作,目前浙江等地已执行这一政策,其反响还是十分不错的。

总的来说,随着就业环境的不稳定,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铁饭碗"的不易,2024年国考大军首次突破290万人,预计接下来报考人数只会更多,男生们也可将注意力放在国考上,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