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消息,印度空军突然对巴基斯坦境内目标发动大规模空袭,其中重点攻击了位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尼勒姆-杰勒姆水电站大坝。
这座由中国承建的巴基斯坦最大水电工程,尽管印军宣称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命中关键部位,但现场勘察显示,中方采用的抗震设计和复合建筑材料有效吸收了爆炸冲击。
所以,坝体在遭受袭击后,外体以及周边附属设施损毁严重。但大坝主体结构在仍保持稳定,仅需短期修复即可恢复运行。
该项目总工程师接受采访时透露:"大坝按照抗九级地震标准建造,常规弹药难以造成结构性破坏。"这一细节意外展现了中国基建的"战时抗毁能力"。
印度选择水电站作为打击目标绝非偶然。长期以来,印度将跨境河流视为战略武器,多次通过上游控水对巴施压,这次被袭击的大坝更是承载着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数十万居民的用电和灌溉需求。
印军此次直接攻击关键民生设施,就是想制造下游洪灾,既削弱巴方经济命脉,又打击当地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但印度选择攻击第三方国家参与建设的民用基础设施,已经触及国际法的红线。联合国宪章明确禁止攻击非军事目标,更何况涉及跨国合作项目。
此外,印度如此拿水资源当武器迟早要遭到反噬,印度近年在印控克什米尔密集修建水坝,试图掌控印度河上游流量。但若印军后续攻击导致大坝彻底溃堤,下游印度平原同样会遭受洪水反噬。
巴军的反击来得迅猛而精准。截止发稿前,巴军方已经连续击落77架印度无人机。
这些被击落的飞行器包括执行侦察任务的"苍鹭"无人机和试图二次空袭的自杀式无人机。巴方公布的雷达数据显示,印军无人机群主要来自查谟空军基地,该基地距离冲突前线仅14公里,是印军对巴渗透的重要枢纽。
而在地面战场,同样呈现一边倒态势。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巴基斯坦特种部队对印军哨所发动突袭,造成至少50名印军士兵死亡。现场流出的视频显示,部分印军据点因伤亡惨重挂出白旗。
印度查谟基地的连环爆炸成为冲突转折点。巴军使用自主研发的"闪电-3"型巡飞弹精准命中印军油库和弹药储备区,冲天火光持续燃烧数小时。
这座兼具军民两用功能的战略要地,不仅驻扎着印度第23航空联队,更是其边境无人机作战的指挥中枢。袭击导致印军短期内丧失了对巴纵深侦察能力,暴露出其防空体系的致命缺陷。
国际社会对此次冲突的反应耐人寻味。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召开闭门会议,巴基斯坦常驻代表控诉印方行为,并明确表示不会停止对印度的报复。
值得注意,特朗普罕见批评印度行动是"战略失误",这与他一开始强烈支持印度"反恐"的态度形成反差,这意味着莫迪现在身后"空无一国"。
莫迪之所以会落得现在这个地步,完全是自己作的,正所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莫迪原想通过突袭展示强硬姿态,但问题是自己实力不够啊。
现在印度就是打也打不过,但又咽不下这口气,只能搞威慑吓唬那一套,据悉,印度在边境集结超过200架战机举行威慑性军演。
这种强硬姿态进一步刺激巴基斯坦,巴外长扎尔达里在联合国发出明确警告:"任何针对巴核设施的袭击都将触发对等反击。"
同时,巴军方消息人士透露,其部署在边境的"沙欣-3"中程弹道导弹已进入待发状态。
这场持续48小时的高强度冲突,巴基斯坦两次给中国武器和中国基建打出广告,而印度则陷入两难境地:继续升级可能引发核危机,就此收手又面临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反噬。
从长远来看,此次事件可能成为克什米尔局势的转折点。印度"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冒险行径,不仅未能动摇巴基斯坦对争议地区的实际控制,反而强化了国际社会对其"地区麻烦制造者"的认知。而巴方展现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作战效能,将迫使印度重新评估边境军事平衡。
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在于冲突降级。虽然巴基斯坦表明"不希望局势升级",但其在边境部署核武器的表态已亮明底线。
对莫迪政府而言,当务之急是停止军事冒险,通过外交渠道化解危机。毕竟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任何误判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这绝非两个拥核国家能够承受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