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8点观测显示,第18号台风"桦加沙"已经加强为超强台风,成为今年西北太平洋上最强的一股风。中央气象台的实时资料显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约为16级,预报图在上午10点进一步提示,进入南海前强度仍有上升空间,中心风力可能超过17级,移入南海时仍属17级左右,靠近或影响广东沿海、在24日凌晨至下午接近或登陆时,中心附近风力仍可能维持在14到16级左右。

气象部门的短期判断对本地意味着实打实的影响。佛山市气象局的钟浩斌向记者说明,今早台风位于距佛山东南约1550公里的洋面上,向西偏北方向推进,速率大概每小时15到20公里。按目前轨迹走,24日"桦加沙"会以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级在广东中西部沿海登陆,24日至25日佛山将迎来暴雨到大暴雨过程,平均风力估计在7到9级,阵风可达11到12级。预报里的这些数字不是抽象概念,能落到百姓的屋檐、树木、工地和码头上。

面对这样的风雨,普通人的感受该是什么样?风力达8级以上时,行人站稳都费劲,铁皮棚、临时广告牌等很容易被掀翻;再往上到10级,树木可能连根拔起。气象专家把"桦加沙"拿来和2017年的"天鸽"、2018年的"山竹"做比较,判断其强度接近那两次带来的影响。在那两次台风里,佛山经历了大范围暴雨、强风和局地异常天气:2017年"天鸽"影响时,佛山平均风力在7到8级,最大阵风11到12级,全市普降暴雨;2018年"山竹"登陆时,佛山部分地区曾记录到13级阵风,甚至出现龙卷风,城市运行一度处于"五停"状态。这些记忆并不让人安心,看得见的破坏和看不见的隐患都在等着暴雨和强风去检验。

地方部门已经开始动起来。城管和应急部门先把街道两旁能被吹倒的广告牌、棚子列成清单,逐一加固或拆除。工地安全检查被提上高频日程,隐患一处不放过。排水管网在清理,关键低洼点被记录,街道沟渠的疏通队伍在加班时段内来回忙碌。树木修剪、老旧围墙的排查、容易积水的地下商场的提醒,这些看似琐碎的动作组合在一起,就是一次城市防风防雨的"肉体"准备。

海上态势也不容忽视。佛山海事局提前对辖区内船只情况做了摸排,督促能动的船就近抛锚避风,提醒长期停靠或修理中的船只做好加固,避免走锚或失控撞桥等事故发生。海事局指挥中心副主任王存波说,正在和广州、江门、肇庆等上下游海事机构对接,做好船舶交通组织工作。海上应急力量已经排班待命,海巡艇、拖轮和救助船在重点海区备勤,确保一旦有紧急情况可以快速处置。海面值班的工作人员还在持续监测水域动态,通报和处置也在进行中。

气象局和海事局之外,社区、物业、学校和企业也在做本地的准备。学校可能会临时调整放学、放假安排,企业尤其是沿海企业在检查厂区防护措施和物资储备。普通居民能做的事情并不复杂:加固门窗,清理阳台和屋顶容易被风刮走的杂物,准备手电、应急药品和饮用水,确认家里老人和小孩有安全避风的地方。沿海和低洼地区的居民要优先考虑转移方案,别等到风雨来临才慌乱收拾。

次生灾害的风险同样高。强降水背景下,山区边坡、河岸以及市区排水不畅的道路都可能出现危险。要尽量远离危险边坡、老旧围墙和河道边上方的房屋。驾车的朋友要注意积水路段,遇到严重内涝路段果断绕行,别抱侥幸心理涉水行驶。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的任务量会骤增,救援资源分配要提前规划,信息发布要做到及时和清晰。

气象台的预报图和实测数据会不断更新,佛山市气象局表示会紧盯"桦加沙"的动向并发布最新预警。媒体和相关部门会把重要信息向市民传达,提醒做好撤离和防护准备。市民关注预报的同时,别被各种流言扰乱判断。官方渠道发布的避险指南是最可靠的参考。

一句话提醒:别等到风大雨急再去做准备,赶紧把能固定的东西稳住,把必须转移的人安置好,把手机、手电和必要物资提前准备齐。面对这样的台风,麻痹大意是最危险的那种"勇敢"。关注权威预报、听从指引、守住安全底线,才是对家人最实在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