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一夜之间变了态度,美国还没消停,英法德又来凑热闹,与此同时,内塔尼亚胡迎来帮手,马克龙替以色列发声,给伊朗制定三项投降条约,而马克龙还没高兴多久,普京这边迅速出手,下令要强保伊朗。

如果知道向美国低头换来的是美以的联合围剿,伊朗或许不会走到如今这步田地。虽然伊以双方目前在战场上打得难解难分,但也无法掩盖以色列此番袭击对伊朗造成的难以估量的损失:多个核设施遭到袭击,军方高层遇袭,十名顶级核科学家遭精准打击,伊朗多年努力一夕之间付诸东流。

实际上,以色列对伊朗展开的"定点清除"之所以进行得如此顺利,离不开近几十年来渗透入伊朗的摩萨德间谍,足见以色列想要彻底扳倒伊朗的野心由来已久。

美伊核谈判窗口期,成了以色列展开"抄底"行动的绝佳时期。为了计划顺利,内塔尼亚胡在袭击伊朗当天,就迫不及待地拉特朗普入局。

在感谢特朗普对以色列提供支持的同时,内塔尼亚胡将美以利益深深绑定,称伊朗今天袭击的是特拉维夫,明天可能就是纽约。事实证明,内塔尼亚胡得到了想要的结果,特朗普不仅喊话伊朗尽快投降,还表示将介入伊以冲突,对伊朗展开袭击。

与此同时,美国航母战斗群从东亚出发前往中东,轰炸机在波斯湾集结,三十架空军加油机也已就位,摆明了要为直接介入冲突做足准备。

然而,戏台搭好是一回事,敢不敢上去唱又是另一回事,美军一旦介入,局势势必将迅速升级,再加上胡塞武装等不确定因素,美国想要脱身可没那么容易。

这边的美国还没有消停,另一边的欧洲国家突然出来凑热闹。明明是以色列率先发动的袭击,他们却坚定地站在以色列一方,反倒对伊朗发出谴责。

6月20日,英法德三国外长与伊朗外长在日内瓦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会谈,随即发出联合声明,强调确保伊朗永远不会获得或拥有核武器。

而一向好管闲事的马克龙,深觉法国对调停伊以冲突责任重大,直接对伊朗提出了三项要求:首先,伊朗必须"永久弃核",铀浓缩活动要降至零;其次,限制弹道导弹研发计划;最后,要切断对中东其他武装势力的资助。这些要求基本上和特朗普喊话"伊朗无条件投降"一样,没有一点实际意义。

而欧洲之所以选择站队美以,根本原因就是利益驱动,在经济军事层面欧洲严重依赖北约,需要与美国进行深度绑定。

虽然出现过不少分歧,但从宏观来看,不管是俄乌冲突,还是伊以冲突,欧洲都甘愿充当美国的马前卒。其次,他们与美国一样,将以色列视为中东地区的盟友,所以只能不顾实际,一边倒地支持以色列。

而伊朗的发言直接粉碎了马克龙的外交幻想,伊朗外长强调,伊朗的核计划用于和平目的,并受到了国际监督。

同时明确点出核心问题,以色列此次袭击构成重大犯罪,严重违反了国际法。伊朗考虑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前提,必须是以色列率先停火,并为其罪行承担责任,可见,马克龙的自导自演只是自我感动。

而俄罗斯态度的突然转变,让局势变得愈发微妙。此前,特朗普为了迫使伊朗早日投降,声称美国已经掌握伊朗高层的具体方位,简言之就是对其发出"打击威胁"。当普京被问及伊朗高层可能遇刺的看法时,他表示"不想讨论这类问题"。

普京的态度冷淡,和伊朗当局之前的"不冷不热"有很大关系。伊朗作为俄罗斯在中东的重要盟友,并没有向俄罗斯提出正式的武器援助请求。

2025年初,莫斯科曾提出与伊朗合作研制防空系统,但伊朗对此兴致不高,可见当时的伊朗当局已经有了与美国谈判的想法。

但6月20日,俄方上演了一场态度大转变。据媒体报道,克里姆林宫发言人表示,伊朗的政权更迭是不可接受的,如果伊朗高层一旦遇刺,俄方的反应将"非常负面"。可见,普京已经打算力保伊朗,而俄方态度的突然转变,或许是为了应对美欧对伊朗的双重施压。

美欧站队以色列施压伊朗弃核,普京直接表示伊朗有权将核技术用于和平目的,在外交层面为伊朗缓解了一定的压力,足见,俄罗斯不会轻易放弃伊朗这个伙伴。随着俄方的入局,伊朗或将得到更多的助力,这下轮到美以思考后续该如何应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