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古人就已经能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来测定节气了。其中,小暑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道中的第11个节气,夏季里第5个节气。此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小暑一到,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
古人总结出,夏至是阴阳相争之日,夏至过后气温变化有着明显的变化规律,就像夏至"夏九九"歌谣说的那样:"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呈现出明显的气温变化规律!
到了小暑这会,已经进入"二九"阶段了,气温上升,距离最热的"三九四九"不远了,民间有"小暑快入伏,大暑中伏天"的讲法。
2025年的小暑从交节时间上来看,是交节在7月7日的04时04分43秒,大多数地区的天还没亮,是民间百姓说的"夜晚小暑"。
老话说"白天小暑把扇丢,夜晚小暑热死牛",意味着今年的三伏天期间可能会非常炎热。
其实,从目前一些地区的气温来看,已经相比往年要炎热。例如,据气候中心观测数据表明,6月我国多地气温显著偏高,未来极端高温风险将持续升高。
明日小暑,在民间有"不怕小暑晴一天,就怕小暑一天阴"的讲法,什么意思?小暑这天阴天下雨有啥预兆呢?下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一、小暑雨淋淋,淹死老鼠筋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小暑当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的降雨会比较频繁,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二、雨落小暑头,四十五天雨不休
这句农谚的意思和上一句相近,也是说如果小暑节气这天下雨的话,后续天气降雨可能会比较频繁,甚至这种情况会断断续续的持续四十五天。
三、 小暑一声雷,十八天倒黄梅
这句农谚也不难理解,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意是说,如果小暑这天打雷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可能会出现"倒黄梅"的天气。
简单来说,就是原本该结束的梅雨季节会回头,继续断断续续下18天左右的雨。这里用"十八天"来大概形容降雨持续时间长,提醒农民注意防雨排涝。
四、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小暑节气这天阴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到了大暑时节可能会非常酷热。
这样一来,到了伏天就可能会出现伏旱的情况,不利于玉米、水稻、大豆、棉花、花生等作物的生长。
五、小暑伏中无酷热,田中无古多不结
每年的入伏都是在小暑节气里,按古人总结的经验,如果这个时候天气不够炎热的话,往往预示着作物产量不是很好。只有在小暑伏天的时候很炎热,这样农作物才会丰收。
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积温才能使果实成熟。因为,晴朗高温的天气,有利于光合作用存储能量,自然产量也就会更高。
比如小暑时节,高温天气,棉花处于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做好田间管理,减少蕾铃脱落,有利于获得丰收。像农谚"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六、小暑南风十八朝,晒得南山竹叶焦;小暑北风十八朝,下得南山冷水潮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小暑时节刮的风以南风为主,且持续较长时间的话,那么就预示后续天气会非常炎热干旱,连南山的竹叶都会被晒得干焦;相反,如果小暑时节刮的风以北风为主,且持续较长时间的话,则往往预示后期可能会有较多的降雨,甚至引发大水,出现洪涝。
那么,为什么说"不怕小暑晴一天,就怕小暑一天阴"呢?
一方面,从上面这几句农谚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小暑节气这天下雨的话,往往预示后期会降雨的天气比较多,甚至引发洪涝,淹没农田,给农人带来较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今年在小暑之前已经有很多地区宣布出梅了,如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因此,有经验的农人都比较担心小暑这天打雷下雨,往往预示着梅雨季节会"重来",影响农业生产。
例如,在民间有"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小暑雷轰轰,黄梅重头来"、"小暑一声雷,半个月黄梅倒转来"、"出梅雷唱歌,黄梅又返回"等,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
如果,梅雨季节"回头"话,意味着后续阴雨连连的天气比较多,田间高温高湿易得病虫害,影响产量,甚至还可能引发大水,淹没农田。因此,有了"不怕小暑晴一天,就怕小暑一天阴"的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