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喊着要与中国对抗,还要对华加征关税的加拿大,这段日子有些傻眼了。

9月19日,中粮集团再度向澳大利亚采购了九艘货船,总计54万吨的油菜籽。

我们知道,加拿大近两年相继宣布要对中国电动汽车、钢铝等产品加征关税,一副"对华强硬到底"的架势,仿佛这样就能在对华博弈里占上风。可如今,风向有些变了,加拿大油菜籽堆在仓库里没人要,汽车工厂因为成本飙涨只能裁员,加民众买日用品得多掏钱,之前喊着强硬的加拿大政客,现在急的团团转,喊着要与华改善关系的大有人在。甚至加拿大生产油菜籽省份的省长还直接到访中国,希望改善两国关系,让油菜籽能继续供华,结果却并没什么太大用处。

这事说起来也挺讽刺的,加拿大主动挑起来的对华贸易对抗,最后伤的却是自己。

加拿大在涉华问题上这么硬气,根本不是自己有多大底气,而是长期跟着美国走形成的惯性。作为北美自贸区的一员,加拿大经济早跟美国绑在一起,外交上更是把"讨好美国"当成头等大事,哪怕是牺牲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利益,也觉得"很值"。

比如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一事,就是在配合美国。当时美国刚推出《通胀削减法案》,用高额补贴把全球车企往自家拉,加拿大紧跟着加征关税,就是帮美国把中国电动车挡在北美市场外面,想着这样能换美国在能源、贸易上多给点好处。

可这种依附从来都是单向的,美国哪会真为加拿大利益着想?后来加拿大油菜籽因为对华出口受阻,库存堆积,美国不仅没伸手帮一把,反而在今年多次对加拿大征加关税,丝毫没有盟友之谊。加拿大跟着美国,以为能捞到好处,结果却是吃力不讨好。

当然,加拿大对华加征关税,除了看美国脸色,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利益集团在搅局。加拿大的政治体系里,地方利益集团和行业协会说话特别有分量,有时候这些集团的诉求跟国家整体利益完全相反。

比如钢铁行业,加拿大钢铁工会常年靠游说国会、组织抗议,逼着政府搞贸易保护。比如加拿大议会投票对华征收钢铝关税时,那些来自钢铁产业集中省份的议员,几乎全票支持加征关税,最后法案以微弱优势通过。

可这种"保护"的代价,得整个国家来承担。加拿大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显示,钢铝关税让本国汽车制造成本多花了约20亿加元。所以这事就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状,少数行业的利益拖垮了更多人的生计。

加拿大农业领域的问题更突出。加拿大油菜籽主要产自萨斯喀彻温省和阿尔伯塔省,这些地区的议员在议会里形成了"油菜籽游说集团",常年给政府施压要政策支持。过去这么多年,加拿大政府靠补贴、出口退税,把油菜籽大量卖到中国,中国市场一度占了加拿大油菜籽出口的70%。

可对华关系恶化后,加拿大政府不仅不赶紧调整政策,反而继续跟着美国对华施压,最后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加征了临时关税。这下加拿大只能眼睁睁看着油菜籽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

不光是农产品、钢铝产品贸易受限,中加在教育、文化、科技领域的合作也少了很多。2023年加拿大高校收的中国留学生比前一年少了18%,中加联合搞的科研项目也减了25%,这些损失可不是短时间能补回来的。

更尴尬的是,现在全球很多国家都在主动和中国搞合作,加拿大的对抗姿态显得特别格格不入。2023年进博会期间,澳大利亚、巴西这些国家都和中国签了不少农产品采购协议,光澳大利亚就拿到了中国54万吨油菜籽的订单,而加拿大连边都没沾上。

这对比已经很清楚了,在全球化时代,对抗根本走不通,只有合作才能互利共赢。加拿大选择对抗,自然只能看着别人赚钱,自己承受损失。

加拿大要想走出现在的困境,其实没什么复杂的办法,关键就两点:别再跟着美国走,按自己的利益制定合适的对华政策,重新回到务实合作的轨道上。

另外,加拿大政府还得学会平衡国内利益。制定对华政策时,不能只听少数行业协会的话,要考虑农业、工业、民生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利益,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的政策,避免再陷入"对抗-受损-傻眼"的死循环里。

说到底,加拿大这次的教训,对其他国家也是个提醒。现在世界格局越来越多元化,想靠依附大国、对抗新兴市场国家来获利,最后只会害了自己。对加拿大来说,及时调整对华政策,回到合作共赢的路上,才是其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