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话题持续搅动国际舆论,英国首相斯塔莫一句"准备承认巴勒斯坦国",彻底点燃了各界的关注。就在特朗普访英刚刚落下帷幕没多久,英国此举不仅让美国"表面反对",也让以色列措手不及。看似一次简单的外交表态,细究背后,真有那么"纯粹"吗?
英美"默契"下的选择
不少人第一反应,英国是不是要"反水"了?其实,从公开信号来看,英国此举并非完全背离美国。最近一段时间,联合国对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做出了"种族灭绝"的严厉定性,这让欧美舆论中的反以色列情绪明显上升。英国的传统盟友身份,在这样的风向下,也很难再一味为以色列"站台"。
美国方面,情况更微妙。特朗普在记者会上口头表达了反对英国的做法,但据《华尔街日报》9月17日的报道,特朗普私下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颇有微词",对以色列不断扩大中东局势相当不满。外界分析,英国此时释放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信号,既能缓解国内外反以情绪,也未必真和美国唱反调,反倒可能在帮美国"敲打"以色列极右翼政府。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不是英国在配合美国做一场"好人坏人"双簧?从另一个角度看,斯塔莫在特朗普访英期间抛出这个话题,未必没有背后"通气"与默契。毕竟,美英在以色列问题上的步调,历来高度同步,彼此之间的博弈远比外界想象得复杂。
历史恩怨难解,现实利益更重
英国和以色列之间,历来恩怨不少。联合国《巴以问题的起源与演变1917-2000》报告中就有提及,以色列建国前,伊尔贡等组织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多次袭击英国目标,连英国本土都曾遭波及。两国关系虽说是"西方盟友",但并非铁板一块。
英美主流媒体的风向也在悄然转变。《经济学人》上个月刊发封面文章,呼吁以色列"自省",甚至暗示"切割"以色列的必要性。这类声音此前只在俄乌冲突初期针对俄罗斯出现过。现在以色列在英国的"民意温度",或许已降至近年新低。
有人质疑:英国会不会真的是"看不下去"了?但仔细回顾,巴以局势恶化、加沙平民苦难并非一朝一夕,英国如果真有强烈意愿,早就可以承认巴勒斯坦国。如今选择在这个时点发声,更像是借势表达立场,同时为自身争取更大利益空间。
地缘政治的"分蛋糕"游戏
这一动作,背后还牵涉到美欧间的资源分配。美国近年来深陷"多线作战"困局。中东、俄乌两头压力巨大,如果美国要把更多资源投入中东,无疑会削弱对欧洲、特别是北约东线的支持。眼下,俄罗斯与北约围绕波兰的矛盾不断激化,英国自然不愿看到美方"主力东移"。
有观点认为,英国突然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某种程度上是在"抢夺资源分配权",希望美国将更多精力继续投向欧洲,避免北约在东欧方向吃亏。这不仅是对以色列的压力,更是对美国的一种"提醒"和"讨价还价"。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不是"阴谋论"?但从英美以三方近期的互动来看,英国的每一步实际上都紧紧围绕自身利益展开。巴勒斯坦国的命运,只能说在这场"大国博弈"中成为了各方资源交换和政策调整的一个筹码。
谁在主导国际议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英国的最新表态,其实并没改变巴以问题的实质。多年冲突、谈判、停火、再冲突,国际社会的态度和政策一直摇摆不定。加沙地区的苦难、屠杀、饥荒,早已不是新鲜事。只不过在今天这样一个节骨眼上,英国的"表态",被赋予了更多政治意味。
国际政治的本质,从来就不是"谁对谁错"这么简单。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表态,背后都是利益的权衡。巴以问题,只是大国利益网络中的一环。对于英国来说,什么时候出牌、如何出牌,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