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这次巴印冲突爆发以来,事出原因一直很蹊跷,当地时间4月28日,印度方面爆料,基本确定此次恐怖事件里两名凶手是巴基斯坦人。

在没有完全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印度军方在克什米尔地区开始了小规模军事行动,当天,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表态说,对着局势省局,印度"武装入侵"已经箭在弦上,巴基斯坦已经进入高能戒备状态。

截止4月30日凌晨最新消息,巴基斯坦媒体称,有情报显示,印度可能在36小时对巴基斯坦发起进攻。

此前,巴外长阿西夫就表示,如果印度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武装入侵,那就必须做出相应决策。

有专家解读,巴外长此前明确表示过,如果国家受到威胁,将会动用核武器,还表示,"130枚核弹头不是摆设"。

所以巴外长"相应决策"极有可能就是核武器。

巴铁道部长阿巴斯公开表示,130枚核弹头已分散部署,"沙欣-3"导弹可覆盖印度全境,"加兹纳维"战术核导弹专克印军装甲集群。

这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姿态,连美国副总统万斯都承认"南亚局势失控风险极高"。

有人说,以巴勒斯坦的性格,可能这也是吓唬人,但必须要明白,此时的巴基斯坦已经不是十多年前的巴基斯坦了。不过有专家认为,现在两方都吵得很凶,但大概率不会主动出手,战争带来的灾难大家都心知肚明。

第一,两国"世仇",这本身就有风险

从1947年第一次巴印战争开始,其实克什米尔遗留的问题就一直没有解决。从1947年到现在,双方在实控线每年交火上百次,甚至上千次。

实控线的交火导致战争爆发,这对于其他国来说,一听这两个国家的名字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次巴印冲突却较为严重,主要是印度方面切断了巴方水资源,甚至巴方海关闭了边境。

有专家认为,这种"资源战"极有可能引发人道主义灾难。

据悉,巴基斯坦有70%的农业灌溉和发电依印度河,印度从上游切断,无异于切断了巴基斯坦的农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农作物检查,国家粮价暴涨,这种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必然会得到世界谴责。

但让人无解的是,这次印度的行为是以"反恐"为由停止了《用水条约》,双方进入对峙状态,如果恶化下去,不排除巴基斯坦真的会动用核武器,无论是威胁也好,实施也好,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第二,莫迪作风又比较强硬

莫迪自从2019年连任后,就废掉了克什米尔的自治地位,这还不算完,一年后给部分人开了绿灯,导致国内冲突不断。

更为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外交上从"不结盟"到"选边站"。这次克什米尔发生恐怖袭击后,莫迪二话不说就截断了印度河上游水源,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来说不亚于"宣战"。

当然也有人说,莫迪如此底气十足,因为背后有美国撑腰。

据悉,就在冲突爆发前,美国副总统万斯刚访印,签署了12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还承诺提供F-35战斗机。

莫迪的强硬能玩得转,全靠美国在背后撑腰。2025年2月,特朗普和莫迪在白宫会面,当场宣布向印度出售F-35战斗机,还承诺增加数十亿美元军售。

更关键的是,美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公然站队,把印巴冲突包装成"反恐战争",帮莫迪洗白"水战争"的恶名。

但遗憾的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特朗普自己已经是泥菩萨过江,未必有心力提供支援。如果莫迪真的开战,对印度本身经济也可能是个巨大的打击。

但玩火者必自焚,当印度在美中之间左右逢源时,实际上已经成了大国博弈的棋子。莫迪的强硬或许能换来短期利益,但长期来看,印度可能成为下一个"破碎的帝国"。

第三,巴基斯坦态度诚恳

巴基斯坦面对印度的"蓄势待发",除了本身在积极备战应对外,还一直呼吁中立的第三方,比如中国、俄罗斯介入此次冲突的调查。

但巴铁没有像以往那样直接开撕,而是转身抱住中国大腿,在28日外长通话中拿到中方"三个支持"的承诺:支持反恐行动、支持主权安全、支持公正调查。

这三个"护身符"直接让巴基斯坦在国际舆论场站稳脚跟,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都不得不承认,巴方的应对"符合国际法底线"。

面对印度的132万大军,巴铁的58万军队看似悬殊,但人家手里握着两张王牌:一是中国的红旗-9B防空导弹,二是"纳斯尔"短程战术核武器。

4月29日,一架中国运-20运输机突然现身巴基斯坦赛杜沙里夫机场,虽然官方声称是"人道主义援助",但联想到印度在边境部署的"阵风"战机,这种"巧合"足以让新德里夜不能寐。

不过,这种"刀尖上跳舞"的策略也暗藏风险。当巴基斯坦把命运寄托在中国身上时,印度正加速向美国靠拢,这种大国博弈的旋涡,稍有不慎就会让南亚变成核战争的坟场。

但正如王毅外长所说:"冲突不符合印巴根本利益",或许巴铁的智慧,正是让所有大国明白:在核威慑时代,生存比面子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