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刚到中国第一天,就体验到了"回家"的感觉。这话可不是我们说的,而是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的形容。
(抵达中国的第一天,普京有种回家的感觉)
佩斯科夫是在跟着普京来到中国、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提到的这一感受。
普京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佩斯科夫也给出了4个原因。
首先是中俄高层之间的密切交往。
佩斯科夫透露,中俄领导人交往频繁,并且在接触中,经常互称对方为"亲爱的朋友"。
在佩斯科夫看来,两国领导人之间建设性、温暖的友好关系,可以让双方更广泛地讨论双边关系,并能有效协调立场。
就像普京在访华前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所说的,两国在一些国际议题上的观点相近。
其次,中俄合作正在全方位对接,不仅涵盖与经济相关的所有领域,还有政治领域、文化领域、教育领域等等。
普京此次访华,就带领了一个规模极其庞大且高规格的代表团,一共包括三位副总理、十多位部长以及各大企业代表,这阵容可比普京访美强大多了。
(普京带领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
显然,普京有意更进一步深化双方各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即便中国已经稳坐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但俄方仍然觉得不够。
反过来,中俄全方位的合作,也能更进一步增加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信。
还有就是,中俄对二战历史有着正确、共同的认知。
佩斯科夫提到中俄元首的互访,今年5月,中方访问莫斯科,出席俄胜利日活动。如今,轮到普京访问中国,出席中国纪念抗战胜利的9.3阅兵。
在佩斯科夫看来,中俄领导人正是在用实际行动,共同维护二战历史记忆。
佩斯科夫表示,中俄都在铭记历史,并希望向后代传递这些历史。
这为两国深化关系,增强互信奠定了基础。
最后,普京此次的访华之行意义非凡,佩斯科夫表示,普京很少进行多日的国际访问,甚至在国内考察也很少会待很多天,但这次普京竟然在中国待四天。
要知道,当前俄罗斯还是战争状态,普京在中国待这么长时间,本身就展现了对中国的信任和放心。
普京这次抵达天津,中方也备好了高规格的接待仪式。
也因此佩斯科夫总结:这说明在中国,普京确实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佩斯科夫在国内接受总台采访时,透露普京的心情)
体验到回家感觉的普京,在当天晚上就迫不及待地向中方通报了一事。
根据俄总统助理乌沙科夫的说法,8月31日当天,普京在上合峰会代表团团长集体合影期间,与中方进行了短暂的交谈。
这时,还没到中俄元首既定的会谈时间。
乌沙科夫表示,普京在此次短暂交谈中,向中方通报了最近与美国接触的情况。
这显然是中俄双方在行程之外的交流,很可能是普京的突然安排。
俄方更进一步透露,这发生在当天举办的上合峰会招待晚宴时间,当时中俄领导人坐在一起。
也就是说,普京已经等不到中俄元首会谈的时间,在刚到中国的第一天晚上,就向中方通报了这件大事。
这更加证明了中俄关系的特殊性,无论时间地点,中俄双方都能讨论大事,更加体现了佩斯科夫口中,普京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佩斯科夫这一形容,正是当前中俄关系最好的解释。
(普京等不到会谈,上合峰会的晚宴就向中方通报大事)
普京四天的访问不仅见证了中俄领导人之间的朋友情谊,更凸显出在动荡国际格局中,两个大国正在用行动重新定义"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刻内涵--不是结盟,却胜似盟友;尊重差异,却共守底线。
当普京在招待晚宴上,迫不及待地向中方通报美俄接触情况时,这一幕已然超越了传统外交礼仪的范畴,折射出中俄关系特有的战略透明与互信。这种"到家先说事"的默契,正是两国关系特殊性的最佳注脚。
普京的"回家"感觉,本质上源于两国在发展道路上的相互尊重与支持。
在全球百年变局之际,中俄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战略协作,不在于嘴上说说,而在于行动的同步;不在于协议的多少,而在于危难时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