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在游泳馆被男子从腿摸到屁股,却被人说是小题做?

不知道从何时起,"受害者有罪论"开始流行,面对女子的质问,这男人竟然死不承认,还妄想倒打一耙。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在游泳池的一举一动都被监控记录着,而这男子也已经是惯犯,受侵害的不止陈女士一个人。

一只伸向水底的手

故事发生在杭州,六月底一个闷热的夜晚,陈女士和朋友来到萧山一家游泳馆。

换好衣服到游泳池之后,陈女士就开始练习憋气,她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周遭的防备几乎为零。

就在她专注于水下宁静的那一刻,一种异样的触感从她小腿传来,陈女士瞬间僵住,还没等她反应过来,一只手竟沿着她的腿部缓缓向上移动,最终停留在了臀部。

惊恐万分的陈女士猛地站起身,水珠从她的脸上、发梢不断滑落,她的眼神中满是惊恐与愤怒。

她迅速环顾四周,发现周围只有一名陌生男子,男子的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但很快又装作若无其事。

陈女士的朋友随后也匆匆游了过来,一脸不安地向她透露,自己此前游泳时同样被该男子 "抚摸"过。​

若说一次是意外,那接连两次,实在难以让人不怀疑是故意为之。

当场质问,艰难报警

被侵犯的瞬间,人是懵的,但陈女士的愤怒压倒了恐惧,她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和朋友一起,当场拦住了那个男人,大声质问他。

面对陈女士的质问,这他没有丝毫歉意,更没有惊慌失措,他矢口否认,脸上甚至带着一丝被冒犯的轻蔑,恶劣地表示,游泳碰到是很正常的?

他的理直气壮,仿佛受害者是她,一个无理取闹的疯女人。

更让人心寒的,是第三方的态度,陈女士想报警,但手机锁在柜子里,她向游泳馆的工作人员求助,希望借个电话。

结果呢?工作人员冷漠地拒绝了,理由是"规定不能外借"。

他们建议陈女士自己想办法,然后轻飘飘地扔下一句:"我们会帮你'看着'他的。"

一句"看着他",多么无力,又多么讽刺,它将本该由管理者承担的责任,推回给孤立无援的受害者。

在那个瞬间,陈女士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猥琐的流氓,还有一个失能、失职、选择"和稀泥"的冰冷环境。

陈女士看着嚣张的男子,以及态度敷衍的游泳馆,内心十分的绝望,她拿回自己手机之后坚定的报了警。

监控为证,警方介入

警方在接到报警之后,立即赶到了现场,随即就调取了游泳馆现场的监控。

凭借这段清晰的监控视频,萧山警方以涉嫌猥亵罪对该男子已经正式立案调查。

对于这样的结果,有人却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

有网友阴阳怪气道:男女出门要带氧气面罩,否则空气在男女之间流转岂不破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大防?

还有人说:现在的人不知怎乡么啦?"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有的情况无法可避有情可原,但游泳,按摩之类完全可避的…。

甚至还有人将矛头指到了女子的身上:明知只是一个男的你这个女的不躲避?为啥??

"受害者有罪论"这个字在此刻又一次体现的淋漓尽致。

信息来源:大象新闻2025-07-03--女子称在游泳馆被摸臀部,工作人员:警方已立案

公共场所,为何成了狩猎者的乐园?

近几年来,"男子猥亵"这类的事情频频发生,除了游泳馆,地铁、公交车、商场、音乐节……在夏季,都成为猥亵案件的高发地。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其实这暴露了如今一个普遍的困境。

许多公共场所的"安全感",其实是一种现象,安保人员或许在巡逻,但他们更像是在维持秩序,发生此类事情之后,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息事宁人,避免麻烦扩大。

正是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才敢明目张胆的在拥挤的人群肆意妄为。

他们深知,自己的行为很难被清晰指认,他们也笃定,多数受害者会因羞耻或取证困难而选择忍气吞声。

他们更清楚,即使被当场抓住,场所管理者也大概率会选择"各打五十大板"。

如果说现场的冷漠是一盆冰水,那么某些潜在的社会舆论,就是一把插向受害者心脏的刀子。

"为什么偏偏是你?""是不是你穿得太暴露了?"

这种"受害者有罪论"的腔调,我们听得还少吗?

它像一个幽灵,盘旋在每一起性侵犯案件的上空,它试图用一把扭曲的尺子,去度量受害者的"完美"与否,从而为加害者的行为寻找一丝合理性。

回到陈女士的这件事上,陈女士在游泳馆,穿着泳衣,请问,她还能穿什么?羽绒服吗?把责任归咎于女性穿着,本身就是最荒谬、最恶毒的逻辑。

它回避了最根本的事实:犯罪的唯一原因,是犯罪者内心的邪念和无法被约束的欲望,与受害者是谁、穿了什么、在做什么,毫无关系。

这让许多女性在遭遇侵犯后,第一反应不是反抗,而是自我怀疑,她们害怕的,不只是那个施暴者,更是事后可能面对的指指点点、二次伤害。

不过,还是要为萧山的警方点赞,就应该严厉打击这些"肆意妄为者",才能让其他的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