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赖家琪】中国人工智能(AI)应用程序DeepSeek近期以其"低成本高效能"撼动全球AI业,粉碎了西方遏制中国发展的计划。而在AI之外,美国《华尔街日报》2月7日发文称,生物医药行业在去年秋天就迎来了"DeepSeek时刻"。

报道称,美国生物制药公司Summit Therapeutics去年宣布,其一款新药在肺癌治疗试验中打败了美国默克公司的一款最畅销的抗癌药物。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打败默克的新药是由一家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研发并授权给Summit Therapeutics的。

"尽管Summit Therapeutics的药品尚未获得美国监管机构的批准,但这一结果是生物科技行业的分水岭,来自中国的竞争凸显。"《华尔街日报》宣称,中国已在生物科技上崛起多年,现在不容忽视。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向西方制药巨头授权创新药。根据美国投行Stifel的数据,2024年大型制药公司的授权交易中有1/3来自中国,两年前这个数字为12%。这一势头有望在今年持续。

2020年至2025年,全球大型制药公司的授权交易中来自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比例变化趋势图,2025年为截至1月21日的数据。 《华尔街日报》制图

据中国媒体第一财经报道,最新的交易发生在今年2月6日,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复宏汉霖宣布与Dr. Reddy's Laboratories的全资子公司Dr. Reddy's Laboratories SA就其自主开发的在研达雷妥尤单抗生物类似药HLX15(重组抗CD38全人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签署授权许可协议,交易总价值超过1亿美元。

报道指出,美国大型制药企业的授权交易瞄准的大部分都是中国生物药企的早期药物。在这些药物中,有很大一部分被称为"生物改良创新药",也就是并非从发现靶点开始进行的创新,而是在已知的生物靶点上设计出比现有药物疗效更佳的药。这意味着企业不需要为此付出上百亿美元的资金。

"这是生物技术行业的DeepSeek时刻。"《华尔街日报》称,这种渐进式而非开创性的创新,与DeepSeek类似。在AI和生物技术两个行业中,中国都在价值链上攀升,从制造商品走到了更为复杂的创新枢纽,与曾经主导行业的美国竞争。

该报酸溜溜地分析称,中国生物技术行业的增长,一方面离不开美国培养的顶级科学家回归中国,在上海周边培育出生物技术集群;另一方面,就像DeepSeek精简的模型一样,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使用了一批行动迅速的高技能、低成本劳动力。再加上中国监管系统简化了审批流程,这些公司可以仅花费相当于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所需的一小部分钱,在中国进行研发。

几十年来,美国生物科技行业集中在波士顿/卡姆布里奇、旧金山湾区等地区,由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的人才所推动。生物科技公司也一直愿意为新药研发支付高昂的费用,但现在,《华尔街日报》发出灵魂提问,当中国类似技术只需要美国技术的一小部分价格时,为什么要花100亿美元购买美国技术?

默克和英国制药企业阿斯利康公司就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异常火爆、有着巨大市场前景的肥胖药物市场,更便携的减肥药丸是未来的趋势。默克在2024年底用1.12亿美元的首付款,获得了翰森制药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的全球独家许可权。

中国生物医药技术人员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

《华尔街日报》承认,对于制药公司来说,这是一笔"划算"的交易;对于患者来说,低价药也是一场胜利。该报却站在美国生物科技业的角度担忧道,这对美国生物科技公司及其投资者而言,正在构成真正的挑战。

"中国的生物技术激增是一个警钟,创新竞赛不仅限于AI或加密货币,它还深入生命科学。"《华尔街日报》渲染道。

"毫无疑问,这对美国生物科技系统来说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Stifel董事总经理蒂姆·奥普勒(Tim Opler)称,"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如何在提高成本效率和速度的同时保持创新领域的领导力?"

其实不用美媒操心,美国政府已在准备对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崛起"下手"。去年9月,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了拟议的《生物安全法案》,限制美国公司与中国公司合作。《生物安全法案》在众议院被通过,下一步将交由参议院投票,如果再次通过,最终会提交给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发成为法律。

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的态度,但鉴于他对中国商品的一贯态度,生物医药行业的地缘政治风险不容忽视。

但是,美媒和美国政府对中国的"警惕"没有得到所有医药行业业内人士的认可。美国BridgeBio Pharma公司首席执行官尼尔·库马尔(Neil Kumar)表示,制药公司能从便宜的起点购买药物并更快地推进药物,药物开发可能会变得更高效,"我对此没有任何问题"。

一位医药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告诉医药行业媒体BioPharma Dive,美国公司需要专注于创新,"游戏一直是一样的。(你需要)将非常具有差异性的东西带到市场上",现在不一样的情况在于,"标准已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