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深夜,S妈在社交账号发布了一条令人揪心的动态。
她对着已故女儿大S的旧照反复呼唤:"宝贝珊,你到底跑到哪去了,为何还不回来!"这条附带着三个流泪表情的文字,与三个月前大S刚离世时她的克制形成强烈对比。
彼时的S妈仅通过分享《把悲伤留给自己》等歌曲隐晦表达哀思,而如今这位母亲的悲伤已如决堤洪水般失控。
3月中旬某日凌晨,S妈突然发布"要上战场,为女儿讨回正义"的动态,配文"他是骗子我是傻"引发网友猜测。
更耐人寻味的是她秒删的另一条动态:"一个善良的女人,心被凌虐了十年"。
这些碎片化信息在社交平台掀起波澜,但最引人注目的转折发生在3月28日--大S正式下葬次日,S妈转发用AI技术生成的大S笑脸照片,激动宣称:"我女儿回来了!"
知情人士透露,S妈近期出现严重生理反应:连续多日无法入眠,多次因体力不支无法站立,需要亲友轮番照料。
这种身心俱疲的状态与Makiyo的两次梦境产生微妙呼应。
这位大S生前好友首次梦见大S是在她离世当天,梦中大S穿着白衣微笑告别:"不要担心我。
"而3月29日的第二次梦境更具画面感:大S指引Makiyo来到一片荒芜之地,S妈和小S困在其中神情痛苦。
Makiyo将此解读为"求救信号",认为大S希望她帮助至亲走出困境。
家庭结构的变化或许能解释这种集体性崩溃。
作为单亲妈妈抚养三个女儿的S妈,其家庭生态颇具独特性。
大S自16岁出道便成为实际决策者,大姐徐熙娴性格温顺,小S在镜头前活泼私下依赖性强,这种角色分配使大S成为家族运转的核心轴。
某综艺节目片段显示,当被问及"最牵挂哪个女儿"时,S妈毫不犹豫指向大S;小S更在2018年访谈中因假设"失去姐姐"当场痛哭失声。
这种深度依存关系在大S离世后暴露脆弱性。
知情者描述小S目前的状态:拒绝社交活动,整日闭门不出,与镜头前活力四射的形象判若两人。
家族内部人士透露,日常事务的决策流程出现明显断层,过去由大S主导的各类事务如今陷入停滞。
这种"主心骨"缺失效应在单亲家庭尤为显著,尤其当家庭成员长期处于固定角色分配时。
S妈的情绪波动或许暗含更多现实隐忧。
Makiyo在采访中提及的细节值得注意:大S生前曾携家人带着现金探望她重病的母亲。
这种经济互助行为暗示着S家可能存在某种互助体系,而核心成员的离世可能打破原有平衡。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经济压力,但家族成员间的高度依存确实会因某个关键节点缺失产生连锁反应。
观察人士指出,S妈社交动态中的某些表述值得玩味。
"要上战场"的宣言配合"骗子"指控,结合Makiyo梦境中的"荒芜之地"意象,可能映射出这个家庭正面临多重压力。
而AI生成照片事件则展现出现代科技与传统悼念方式的碰撞--当数字技术能"复活"逝者影像,亲属的心理调节过程将面临新的伦理挑战。
大S下葬后的第42天,S家老宅的窗帘依然紧闭。
邻居透露曾听到屋内传出激烈争吵,随后是长时间的寂静。
这种动静交替的模式与S妈社交账号的更新频率惊人吻合:情绪宣泄的动态往往在深夜发布,数小时后便被删除。
心理专家分析,这种反复行为可能源于丧失至亲后的矛盾心理--既渴望倾诉又害怕暴露脆弱。
在台北某心理诊所的候诊名单上,出现了小S常用化名。
知情护士透露其就诊频率从每月1次增至每周2次,主要咨询方向为"重大丧失的心理重建"。
与此同时,S妈婉拒了所有媒体采访请求,仅通过助理表示"需要时间消化变故"。
这个曾经依靠紧密联结抵御风雨的家庭,正在学习适应没有"主心骨"的生活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家族中鲜少露面的大姐徐熙娴。
据小区保安描述,这位向来低调的长女近期频繁出入老宅,每次停留时间超过6小时。
家族友人透露,她正尝试承担部分协调工作,但效果有限。
"就像突然被推到舞台中央的替补演员,剧本和台词都是陌生的。
"这种角色转换的困境,恰恰印证了家族系统理论的预设:当关键角色缺失时,原有系统会自发产生填补行为,但过程往往伴随剧烈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