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臣刚赴美"表忠心",就派军机闯西沙,中方这次一点也没惯着
澳国库部长查默斯刚在华盛顿承诺:为美国稀土供应链 "兜底",3天后澳军P-8A军机就非法侵闯我国西沙领空,这两件事真的只是时间巧合吗?
澳大利亚P-8A军机
美澳盟友关系由来已久,而澳大利亚对美国的 "效忠",首先体现在稀土供应链的绑定上。
数日前,查默斯在华盛顿明确对记者表示,澳大利亚完全有能力满足稀土需求,会与合作伙伴携手成为美国摆脱中国稀土依赖的 "可靠供应商"。
美国对这份 "承诺" 的回应也很直接,据《澳大利亚人报》10月17日披露,特朗普政府正考虑从五角大楼、美国进出口银行等机构抽调资金,收购澳大利亚稀土项目的部分股权。
对澳大利亚而言,这场合作是 "双向获利" 的买卖。
经济上,它能靠美国的资金和市场激活本土稀土产业;政治上,它能通过绑定美国供应链,巩固自己 "西方盟友" 的地位,为后续争取更多军事、外交支持铺路。
澳部长访美会见贝森特
但澳方忘了,稀土合作的 "蛋糕" 要稳,前提是不触碰中国的核心利益--可它恰恰在最敏感的南海问题上,迈出了危险一步。
10月19日,澳大利亚1架P-8A军机未经中方批准,擅自闯入我国西沙领空。
我军南部战区迅速行动,组织海空兵力对其跟踪监视、有力反制,最终以发射照明弹的方式将其警告驱离。
可澳方不仅不反思自身侵权行为,反而倒打一耙。
澳防长马尔斯10月20日在天空新闻台采访中,声称中国军机 "两次近距离发射照明弹",还将中方行为定性为 "不安全、不专业",反过来向中方提出 "关切"。
澳防长马尔斯
这种 "恶人先告状" 的套路,澳方早就用过。
可事实是什么?澳方打着 "航行自由" 旗号,实质是在配合美国 "以海制华" 策略--
一方面,它想通过侦察机搜集我国南海军事情报,为美国制定南海战略提供数据;
另一方面,它想试探中方的反应阈值,看看在稀土管制的背景下,中方是否会在南海 "软化立场"。
但澳方的算盘打错了,中方对主权问题的态度向来 "零容忍"。
在行动层面,中方的克制与反制尺度把握得恰到好处。
这次发射照明弹,既传递了 "主权不可侵犯" 的信号,又避免了局势升级;
中国军机发射照明弹警告
而在今年2月的类似事件后,中方曾派出055型驱逐舰赴澳大利亚附近公海进行实弹演习,用实际行动告诉澳方 "挑衅有代价"。
两种应对方式的差异,体现的是中方的 "灵活性"-- 根据澳方挑衅程度调整反制力度,既不主动激化矛盾,也绝不放任侵权。
而澳方如今的处境,其实是 "自找的矛盾"。
它一边想靠稀土合作从美国拿好处,一边又想在南海讨好美国搞对华挑衅;
一边舍不得中国市场 -- 中国至今仍是澳大利亚铁矿石最大买家,占比超60%,澳牛肉、葡萄酒也依赖中国消费,一边又不断触碰中国核心利益,破坏双边合作的基础。
澳大利亚铁矿石卖到中国
这种 "矛盾" 的根源,是澳方的 "战略短视"。
它把宝全押在美国身上,却忽略了两个关键事实:
一是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不仅是资源储备,更在加工技术,澳大利亚就算有稀土矿,没有加工设备也难成气候;
二是南海的和平稳定,对澳方同样重要。南海是国际航运要道,澳方很多贸易货物也经此运输,若因它的挑衅引发局势动荡,澳方自身的贸易利益也会受损。
从长远看,美澳的稀土合作未必能 "如愿",而澳方在南海的持续挑衅,只会让自己陷入 "经济受损 + 安全风险" 的双重困境。
中方已经用行动表明,主权问题没有 "讨价还价" 的空间,照明弹是警告,若澳方继续执迷不悟,后续的反制措施只会更精准、更有力。
中澳关系
澳大利亚也该清醒了:靠 "讨好美国" 换不来长久利益,靠 "军事挑衅" 吓不倒中国。
只有摒弃 "阵营对抗" 思维,停止在南海挑衅生事,回归与中国的务实合作,才能真正守住自己的 "利益蛋糕"。否则,最终只会沦为美国战略的 "棋子",吞下对抗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