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22点19分,北京的夜晚宁静而深沉,著名藏族歌唱家雍西,在这夜色中悄然离去,享年78岁。

消息传来,无数人感到惋惜,她的歌声,如同高原上的天籁,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

她是《北京的金山上》的首唱者,是韩红的母亲,更是一个用一生的热爱与执着,为世人演绎出藏族音乐独特魅力的传奇人物。

1946年,雍西出生在西藏昌都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她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雪山、草原、牦牛,家乡的一切都成为了她音乐的灵感源泉。

那时的她,或许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家喻户晓的歌唱家。

18岁时,雍西在昌都被服厂当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与缝纫机和布料打交道。

然而,她心中对音乐的热爱从未熄灭,只要有空闲,她就会唱起藏族民歌,那清脆的嗓音,仿佛能穿透云层,让整个被服厂都充满了生机。

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选拔演员,雍西凭借着出色的嗓音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被推荐参加。

这一年,18岁的她站在了北京的舞台上,面对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演唱了那首改变她命运的《北京的金山上》。

她的歌声高亢嘹亮,充满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领袖的敬爱之情。

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演员握手,称赞她"唱得好,有藏族特色"。

那一刻,雍西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她从一个被服厂女工,成为了一名职业歌唱家,被特招进西藏军区文工团,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

虽然天生拥有一副好嗓子,但雍西明白,要想在音乐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接受专业的训练。

部队送她去中国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深造,在这里,她接触到了美声唱法和各种音乐理论知识。

刚开始,学院派的技巧让习惯了藏族民歌自由奔放唱法的雍西有些不适应,她觉得控制气息就像给自己戴上了枷锁,让她无法尽情歌唱。然而,她并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音乐的热爱,努力学习,不断尝试将藏族唱法和学院技巧融合。

每天,她都会早早地起床练习发声,晚上则在琴房里反复琢磨每一个音符。终于,她成功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将藏族音乐的质朴与学院派的严谨完美结合,让她的歌声更加富有感染力。

在音乐学院期间,雍西被调到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成为了团里的台柱子。

她的歌声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多次代表中国出访演出,将藏族音乐的魅力传递到了世界各地。

除了《北京的金山上》,她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如《一个妈妈的女儿》《卓玛驾起拖拉机》《世界屋脊换了人间》等。

在《一个妈妈的女儿》中,她用深情的嗓音唱出了民族团结的美好,仿佛让听众看到了藏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温馨画面;《卓玛驾起拖拉机》则以欢快的节奏,描绘了藏族女性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卓玛那自信的笑容和勇往直前的干劲仿佛就在眼前;《世界屋脊换了人间》则歌颂了新时代的变化,展现了藏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让人们感受到了藏族地区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雍西不仅在舞台上绽放光彩,还把歌声带到了边疆、前线哨所。她一生都献给了部队,生前无数次去慰问官兵。那些地方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环境恶劣,但她从不叫苦叫累。

她站在简陋的舞台上,为战士们歌唱,歌声回荡在雪山、草原,给予战士们精神上的慰藉。她为自己是一名军人而感到自豪,也用行动诠释着军人的担当和艺术家的情怀。

有一次,她去一个偏远的哨所慰问演出,路途遥远且崎岖,她历经艰辛才到达。战士们看到她时,眼中满是惊喜和感动。

她不顾旅途的疲惫,立刻为战士们演唱,那温暖的歌声让战士们忘却了思乡的痛苦和训练的疲惫,眼眶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

在个人生活中,雍西经历过许多风雨。1968年,她遇到了相声演员韩德江,两人因共同的艺术追求而走到一起,1971年,他们的女儿韩红出生。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1977年,韩德江在一次演出途中突发疾病去世,留下6岁的韩红和31岁的雍西。

那段时间,雍西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她常常一个人默默流泪,但为了女儿,她不得不坚强起来。

白天,她在团里努力排练,用忙碌的工作麻痹自己;晚上,她则在昏暗的灯光下接缝纫活补贴家用。

有次韩红半夜醒来,看见妈妈一边缝衣服一边掉眼泪,手里还攥着爸爸的照片,那一刻,小小的韩红似乎明白了妈妈的痛苦和坚强。

1980年,雍西再婚,嫁给了一位大学老师。然而,年幼的韩红无法接受继父,母女关系变得紧张。

最终,雍西忍痛把韩红送到北京跟奶奶生活。这个决定让韩红一度怨恨母亲,多年后,她才慢慢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

雍西不是不爱她,而是希望她能有个更好的成长环境,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追逐自己的音乐梦想。

韩红继承了妈妈的音乐天赋,在音乐道路上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名后的韩红,渐渐理解了母亲当年的无奈和艰辛。

2001年,韩红主动给雍西打了电话,喊了一声"妈妈",这一声呼唤,让雍西激动得热泪盈眶。随后,雍西寄去一箱珍藏的藏族老唱片,希望女儿能唱出更纯正的藏族音乐。

2003年,在韩红的"唱红平安夜"演唱会上,母女俩同台合唱《归来》。舞台上,她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传递着母女间深厚的情感。雍西眼中闪烁着泪光,韩红紧紧地抱住母亲,这一刻,多年的隔阂终于烟消云散,台下的观众也被这温馨的一幕感动得热泪盈眶。

退休后的雍西,生活简单而充实。她在成都的家里养了一阳台的格桑花,那五彩斑斓的花朵,就像她的音乐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她偶尔会教年轻歌手唱歌,她的教学方法很特别,总是先让学生喝酥油茶润嗓子,然后再一句一句地教。她常说:"唱歌要像说话一样自然,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

韩红每次发新歌,雍西永远是第一个听众,她会戴着老花镜认真写"听后感",哪句气息不稳、哪个字发音不准,都标得清清楚楚。韩红曾开玩笑说:"我妈现在听我唱歌,比当年管得还严!"

2024年藏历新年,77岁的雍西坐着轮椅参加了西藏卫视晚会。当《北京的金山上》前奏响起,她突然推开搀扶,坚强地站起来,声音依旧清亮地唱道:"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那是她最后一次公开演唱,最后一个长音结束时,现场观众集体起立,向她行藏族最尊贵的碰头礼。那一刻,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青涩的18岁,站在舞台上,用歌声征服世界。

雍西走了,但她的歌声永远不会消失。她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是为音乐而生的一生。她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传递了藏族文化的魅力。

她就像高原上的"百灵鸟",用美妙的歌声装点了世界,也用坚韧和热爱谱写了属于自己的音乐传奇。

正如韩红所说:"妈妈没走,她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唱歌。"在雪山的怀抱中,在草原的深处,雍西的歌声将永远回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追逐音乐的梦想 ,让藏族音乐的火种,永远燃烧,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