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还没有在岛内站稳脚跟,就在德国之声上抛出重话:两岸如果不能回到和平稳定的状况,其他的都不谈了。这样的出场方式很冒险,把"和平"这张大牌打给党内、打给中间选民,也打给外部世界,意在和民进党"抗中保台"形成差异化,把"和平"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试图从中间地带扩大支持。但是这条路不只是政治上的对抗,还涉及到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以及意识形态上的互相呼应。

她的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同看法:有人认为终于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了,也有人质疑没有提到统一和平又从何谈起。她问防务预算提高到GDP的5%行不行,反问全世界哪个国家会这么掏钱;又抱怨对美军购付款得不到装备。这些话抓住了岛内真实的焦虑:媒体天天炒作冲突、预算年年增加,民众都希望有一个"稳"。但是稳是前提。

她把和平看作一切的基础,但是不触碰台独挑衅的红线,不触碰美国干预的根子,不提及"九二共识",也不明确地强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表面上看很务实温和,实质上这就是政治投机:为了避免触怒美国、安抚党内对战争风险的担忧、与民进党拉开距离争取中间选民。战术上很聪明,战略上却很空洞。

平台的选择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德国之声对于中国问题的报道存在一定的偏见,她借此表达出强硬的态度,被很多人认为是对西方的一种讨好。上外媒没有错,讲和平也没有错,只是在台海敏感问题上,这样的姿态让人不禁要问:她是在对谁讲话?向谁做出保证?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她把"和平"说得很高,却没有说明和平的目的或者结果。

回看两岸几十年来的大环境:总体上是和平发展的,但是台独势力并没有因为和平而收敛,反而在和平的温床里生出刺来--李登辉的"两国论"、陈水扁的"法理台独"、蔡英文的"去中国化"步步为营。现实是:没有共同基础的话,所谓的和平不过是一层表面的"缓冲带",成了台独的保护伞,把台湾推向了战争边缘。

她最大的破绽就是把和平当作"前提",不愿意把一个中国的原则说清楚。把军费和军购交付的问题提出来,但没有触及美国干涉和独派挑衅的核心矛盾,这样的结构注定是不稳定的。台湾的经济、民生和两岸和平交流息息相关,而基础就是一中原则。拒绝九二共识之后,两岸官方沟通中断、民间交流受阻,农产品、旅游等产业受到伤害。她口头说和平是发展的基础,但是绕开九二共识,这就像是在空中盖房子,随时都有可能倒塌。

和平不是凭空产生的。把结果当作目的就会扭曲政策:对分裂势力的纵容、对外部势力的依赖,会使风险加大。她对美军售的批评切中要害,美国对台军售的本质就是牟利和遏制,预算压下去、装备交付慢、结构不匹配,只会加快军备竞赛,无法改变实力对比。

但是她停留在抱怨的层面,姿态是"小骂大帮忙",不闹僵、不失控,保持"讲理"的中位线。选举上也许有效,但是对两岸关系来说还是远远不够。不接受统一和一个中国原则,就会被质疑诚意;民进党也更容易利用这一点来强化"抗中保台"的叙事,社会撕裂越来越严重,焦虑情绪不断积聚,在关键时刻,"避战"口号必然破灭。

她处于派系林立、外部压力不断加大、内外交困的时期,需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强调和平,反对预算大增,批评军购交付,塑造中间路线。但是她回避了统一、九二共识以及美国的干涉,并且在外国媒体上放出强硬言论,给"和平"加上了复杂的标签。

和平可以谈,而且要谈到高位,但是一定要把底线说清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基本前提;统一是前提,不是口号;和平是结果,不是挡箭牌。只有理顺好这层关系,台湾社会才有长期安稳的预期,企业才敢投资,年轻人也才敢规划自己的人生。否则预算年年上涨,媒体天天炒作,紧张的情绪层层叠加,社会只会更加疲惫。

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各有各的战略打算,台海问题经常被当作牌来打。她一开口就是德国之声,自然就会被看作是在争取西方的认可。因此她更需要以清晰的政治框架来标明方向,否则这一步虽然看起来大胆,实际上却更加被动。

如果"和平"只是选举的口号或者党内的权力筹码,这张牌用一次就失效了,选民会失望,信誉也会下降。台海不能靠话术或者外媒背书来维持稳定,只能依靠明确的原则以及实实在在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