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深夜,俄罗斯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指挥了一场针对乌克兰军工体系的"收网式打击"。俄军动用数百架无人机、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及KH-23导弹,对基辅核心工业区展开饱和攻击,目标直指乌克兰决战武器生产基地--安东诺夫航空工厂。爆炸形成的数公里火柱照亮夜空,标志着冲突进入以"摧毁战争潜力"为核心的新阶段。

精准打击:决战武器的湮灭

据俄媒披露,波兰媒体意外泄露的基辅机密区域情报成为关键。安东诺夫工厂内,乌克兰组装的Lyutye远程无人机(射程1500公里)、土耳其TB-2武装无人机及简易巡航导弹生产线在袭击中化为废墟。俄方宣称,该工厂内的外国军事顾问(包括土耳其、英国人员)在爆炸中丧生,称其为"西方介入的终结"。此次行动旨在削弱乌克兰对俄能源设施的打击能力--乌军方曾计划通过年内密集袭击俄炼油厂,迫使其能源产能下降30%,以换取谈判筹码。

俄军此次行动凸显战争逻辑的转变:伊斯坎德尔导弹与廉价"天竺葵"自爆无人机协同作战,以"精度够用、数量决胜"原则覆盖目标。分析指出,俄军放弃依赖高价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单枚1000万美元),转而采用多枚朝鲜火星导弹等效打击,与美国近期研发廉价远程弹药的思路不谋而合。这种"消耗战"模式正重塑现代战争形态。

袭击次日,乌克兰对俄军第448导弹旅基地发动复仇行动。乌军109架无人机群配合特种部队,引爆该旅弹药库,造成连环殉爆。乌方称这是对4月13日苏梅州遇袭的回应--当时俄军导弹击中乌军授勋仪式现场,导致60余名军人及34名平民死亡。双方"以牙还牙"的战术使停战希望愈发渺茫。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重申停战前提:乌克兰需割让五州、裁军至8.5万人、放弃远程武器并建立亲俄政府。而乌克兰以突袭库尔斯克表明立场:"每一处俄军目标都将遭到报复"。在西方武器援助(如德国"金牛座"导弹)与俄战略轰炸的拉锯下,这场冲突已演变为意志与资源的终极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