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一场海上对峙在南海黄岩岛海域引发国际关注,中国海警部门通报称,依法对位于黄岩岛领海内非法活动的多艘菲律宾公务船采取了管制措施,随着更多细节的披露,这一事件背后的深层博弈日渐清晰。
中国海警局发言人甘羽在随后的通报中详细说明了事件经过:9月16日菲律宾组织了10余艘公务船,从不同的方向非法侵闯中国黄岩岛领海,面对这一挑衅行为,中国海警依法采取了喊话警告、航路管制和水炮喷射等一系列管制措施。
在这一过程中,上午10时许菲3014号公务船无视中方多次严正警告,以"不专业、危险方式"故意冲撞正在执法的中国海警船,中方明确表示,"发生擦碰的责任完全在菲方"。
事实上近期南海局势在持续升温,特别是在8月11日就曾发生过一起严重海上对峙,当时据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发言人塔里埃拉公布的视频显示,两艘中国船只在追赶菲律宾巡逻艇时发生了碰撞,导致中国海警船只船首严重受损。
虽然菲方声称是中方船只在高速追逐过程中"冒险操作"导致的事故,但中方坚持认为是菲方船只的不当行为所致,这种相互指责的模式在今天的事件中同样出现。
在9月11日中国国务院刚刚批复同意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面积超过3500公顷,以珊瑚礁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
这一举措意味着中国将对黄岩岛从实际管控转向行政管理,通过法律手段巩固主权主张,菲律宾外交部对此迅速提出"强烈且明确的"抗议,声称黄岩岛是菲律宾固有领土的一部分。
对于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而言,此时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既有对外政治考量,也有国内因素驱动。
自7月底以来,菲律宾国内因防洪工程腐败丑闻而引发的政治危机持续发酵,据报道马科斯政府在过去三年中投入了约5450亿比索用于防洪项目,而这些项目中的大量资金被指存在贪污、低劣工程甚至"幽灵工程"问题。
这一丑闻已经导致菲律宾国内抗议活动不断升级,虽然相比邻国印度尼西亚和尼泊尔的暴力抗议,菲律宾的街头示威规模相对较小且和平,但政治压力正在不断增加,武装部队已经进入最高级别的"红色状态",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局势恶化。
前总统杜特尔特的政治势力也在这一混乱中寻找机会,杜特尔特的女儿、现任副总统萨拉·杜特尔特最近刚刚面临弹劾,而参议院和众议院关于防洪腐败的听证会中,有证人指出与杜特尔特家族关系密切的达沃地区获得了不成比例的巨额防洪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马科斯政府转移国内矛盾的策略变得明显,通过在南海问题上挑起争端,菲律宾试图将民众注意力从腐败丑闻转向中菲对抗,同时向美国等盟友展示其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价值。
然而这种策略风险巨大,中国通过建立黄岩岛自然保护区等行动,已经表明了坚定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同时美国对菲律宾的支持也有其战略考量和限度。
在上个月的南海碰撞事件后,美国确实派出了两艘军舰前往有关海域,但这种行动是否能在未来每次冲突中都出现,仍是个问号,最终菲律宾这种在国内政治困境中寻求外部转移注意力的做法,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其面临的治理危机,还可能将国家引入更加危险的区域对抗。
中国则通过法律与执法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巩固其在南海的实际控制,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中国在长期海上博弈中的重要一步,也预示着未来类似策略可能会应用于其他争议海域。
南海的和平与稳定需要各方共同维护,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避免单方面激化紧张局势的行为,才是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理性克制、尊重事实才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