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反抗,我怕他像打我妈那样打我,更怕他提起的杀人前科。"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2025年反家暴典型案例中,17岁少女吴小某(化名)的遭遇撕开了重组家庭中隐性暴力的伤疤--继父张某利用家暴威慑与精神控制,对她实施性侵并录制视频,最终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此案不仅明确了家暴情境下性侵案件的司法认定标准,更引发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高风险人员管控的深度讨论。

悲剧的伏笔早在2022年7月就已埋下。当时吴小某随母亲与继父张某共同生活,刚踏入这个家庭,她便频繁从母亲口中听闻、甚至亲眼目睹张某对母亲实施家庭暴力。拳头与辱骂交织的日常,让恐惧在她心中不断累积。2022年10月5日晚,矛盾彻底爆发:张某与吴小某母亲争吵后,母亲因惧怕再次遭家暴,选择独自离家躲避,将17岁的吴小某独自留在了"虎口"。

当晚,张某抓住机会,向吴小某透露了自己曾因故意杀人被判刑的过往--这枚"重磅炸弹"彻底击垮了吴小某的心理防线。22时许,张某对吴小某实施性侵,并全程用手机录制视频。过程中,吴小某没有激烈反抗,但事后她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向母亲求救,母亲收到消息后立即报警。张某试图逃跑,最终在出租房内被公安人员抓获,未能逃脱法律制裁。

案件审理阶段,"涉案性行为是否违背吴小某意志"成为核心争议点。由于吴小某在性侵过程中未出现明显反抗,检察机关创新引入专业支持,申请未成年人心理领域有专门知识的人(心理创伤治疗督导师),就案涉视频中吴小某的行为出具分析报告并出庭质证。专家从专业角度指出,吴小某的"不反抗"是家暴环境下的典型"恐惧性顺从":长期目睹母亲受暴、知晓继父杀人前科,让她陷入"反抗会招致更严重伤害"的恐惧预期,行为完全跟随张某指令,这符合家暴受害者的心理与生理特征。

法院最终采纳了专家意见,结合家暴史、前科威胁、微信求救记录等完整证据链,作出关键认定:张某通过精神控制手段使吴小某"不敢反抗",其行为已构成强奸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判决特别强调,审查家庭成员间性行为是否自愿,不能简单以"是否反抗"为唯一标准。家庭暴力的实质是控制,施暴者凭借强势地位形成的威慑力,往往无需直接暴力就能让受害者屈从,这正是此类案件最易被忽视的认知盲区。

判决结果公布后,舆论场上讨论不断。部分公众质疑"四年六个月刑期是否过短",认为张某兼具家暴、性侵未成年人、有故意杀人前科等多重从重情节,量刑应更严厉;也有声音指出,吴小某母亲作为家暴受害者,在案发时独自离家将女儿置于险境,暴露了监护责任的缺失;更有人关注到,张某作为有严重犯罪前科的人员,出狱后仍能实施家暴与性侵,反映出对高风险人员的跟踪管控机制存在漏洞。

事实上,最高法将此案列为典型案例,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警示施暴者"家暴不是家务事,精神控制也是暴力",更标志着我国反家暴司法实践的进步--从单纯认定身体暴力,延伸到关注精神控制的隐性伤害,通过引入专业心理证据,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清晰参照。正如办案法官所言,家庭本应是避风港,当血缘不再是未成年人的保护盾,法律必须成为斩断暴力链条的利刃。而对每一个潜在受害者来说,及时报警、留存证据,勇敢拿起法律武器,才是守护自己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