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追求绝对控制权,不惜以离开公司为筹码;一位甘愿稀释股份,打造团队亿万富翁。两种截然不同的领袖思维,正在塑造科技行业的未来格局。
美东时间11月6日,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现场,当宣布马斯克的"万亿薪酬方案"以超过75%的支持率获得通过时,全场沸腾。这位身着黑色特斯拉夹克的CEO站在奥斯汀的舞台上,毫不掩饰胜利的喜悦。
与此同时,远在加州的英伟达CEO黄仁勋却持完全不同的做法。他仅持有公司3%的股份,2025财年总薪酬为4990万美元--不及马斯克这套方案的兩万分之一。

01 万亿薪酬方案:马斯克的"控制权保卫战"
这套史无前例的薪酬方案本质是一场为期十年的业绩对赌。
马斯克只有达成12层极具挑战性的目标,才能分批解锁相当于特斯拉总股本12%的限制性股票。
这些目标包括:特斯拉市值从目前的1.5万亿美元增至8.5万亿美元、交付2000万辆电动汽车、让100万辆机器人出租车投入运营、卖出100万个人形机器人和实现1000万全自动驾驶订阅等。
如果全部目标达成,马斯克的持股比例将从目前的13%上升至25%--这正是他长期寻求的"控制权安全线"。
马斯克在第三财季电话会议上直言不讳:"我对于自己在特斯拉拥有多少投票权的根本担忧在于:如果我真的去打造一支庞大的机器人军队,未来是否可能被突然罢免?"

02 两大CEO,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当马斯克为获取更多控制权而奋斗时,黄仁勋却走了另一条路。
黄仁勋在英伟达的持股比例仅3%,不仅是马斯克(13%)的四分之一,也远低于其他科技巨头。比如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持股约40%,Meta扎克伯格持股约13%。
不仅如此,黄仁勋的薪酬也相对"保守"。2025财年,他从英伟达领取的总薪酬为4990万美元,其中包括150万美元基础工资和3880万美元股票奖励。
即使是这150万美元的基础工资,也是英伟达十年来首次给他涨薪。
03 黄仁勋的哲学:成就团队就是成就公司
黄仁勋持股比例如此之低并非偶然。
1999年英伟达上市时,黄仁勋持股比例本有12.8%。二十多年来,他不断稀释自己的股份,主要用于员工股权激励。
《商业内幕》指出,黄仁勋的持股比例下降了超过三分之二,主要原因是英伟达发行了大量股票以向员工提供股权激励。
英伟达报告称,截至今年7月27日,其未实现的股票期权激励金额高达140亿美元。
黄仁勋今年在一档播客节目中自豪地表示:"我的管理团队中诞生的亿万富翁,比世界上任何一个CEO手下诞生的都多。"
他对待员工的理念是:"只要你善待员工,其他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04 不同经历塑造的不同选择
两位CEO截然不同的选择,源于他们不同的创业经历和管理理念。
马斯克曾多次经历控制权之争--无论是在PayPal还是在OpenAI,那些"控制权失手"的经历让他格外警惕。
而黄仁勋自英伟达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牢牢掌控公司,没有经历过控制权危机。
从公司发展阶段看,特斯拉仍处于激烈转型期,从电动车公司向AI和机器人公司转变。而英伟达已稳坐AI芯片龙头,市值一度突破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05 股东态度:支持与担忧并存
对于马斯克的万亿薪酬方案,股东们意见分歧明显。
支持者认为,如果马斯克能带领特斯拉实现8.5万亿美元市值目标,给予他1万亿美元的奖励是合理的。
但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等大型机构明确表示反对,理由包括"奖励的总规模、稀释效应以及关键人物风险缓解措施的缺乏"。
这些反对声音并非毫无根据。摩根士丹利在股东大会前曾预警:如果薪酬方案不通过,可能引发特斯拉股票抛售,股价恐怕会下跌10%。
股东们仿佛被置于两难境地:要么相信马斯克,助他获得绝对控制权;要么拒绝他,面对特斯拉即刻发生的巨大震荡。
随着马斯克的薪酬方案获得通过,他将在未来十年全力推动特斯拉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转型。而黄仁勋则继续着他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管理哲学,与团队共享成功。
两种截然不同的领袖风格,正在塑造人工智能时代两种不同的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