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军事新媒体围绕运油-20A加油机、歼-16多用途战斗机、歼-20隐身战斗机拍摄了一部视觉影像大片,让军迷们过足了眼瘾。尤其是镜头多次给到挂载空空导弹的歼-20隐身战斗机,其别具一格的格斗弹舱最优设计,再度引发了网友热议。
比起挂载中距拦射弹的主弹舱,近距格斗弹舱的关注度通常低些,但对五代机的重要性丝毫不减;更关键的是,美俄的F-22和苏-57等五代机,却在格斗弹舱设计上栽了跟头,而我们歼-20的相关设计成了全球领先的"独一份"。
以F-22、歼-20、苏-57为代表的重型隐身战斗机,设置格斗弹舱的用意非常简单,原因在于它们的核心任务还是以争夺制空权为主,那么其选择的作战样式则有超视距空战与视距内或近距空战两种。超视距空战下,负责打击敌目标的重任交由中距拦射弹来完成,比如美空军的AIM-120系列、我军的霹雳-15、俄空天军的R-77系列。
以F-22、歼-20、苏-57为代表的第五代重型隐身战斗机,核心任务始终是争夺制空权,作战样式无外乎两种:超视距空战和视距内近距空战。超视距作战时,打击敌方目标的重任靠中距拦射弹承担,比如美军的AIM-120系列、我军的霹雳-15、俄军的R-77系列。一旦进入近距空战,就得靠近距格斗弹"接棒",像美军的AIM-9系列、我军的霹雳-10、俄军的R-73都是这类武器。
不管各国对装备发展和制空作战的理解有多大差异,有一条铁律改不了,近距格斗弹是五代机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是像F-22和苏-57那样还配备了航炮,那格斗弹就是倒数第二道防线。也正因为如此,这三款五代机都少不了格斗弹舱,但中美俄在具体设计上,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子。
先看F-22,该机的格斗弹舱用的是LAU-141/A型伸缩式发射架,还装了偏流板,目的是防止导弹尾焰灼烧武器舱。导弹发射前,弹舱门得先打开,伸缩架把导弹推到舱外,让导弹的红外导引头锁定目标,接着导弹点火发射,发射架收回,弹舱门再关上。这套流程看着很顺溜,但其实问题不少,根源在当时的作战思想和导弹技术局限。
为了让AIM-9X导弹充分发挥性能,F-22的格斗弹舱设计上不得不做出妥协,这也让战机在阻力、气动布局和重量控制上付出了不少代价。其中最大的短板更致命,在超音速状态下,F-22的格斗弹舱根本打不开。这就让F-22一方面会频繁陷进与敌进行近距格斗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又因妥协AIM-9X所致,使其格斗能力大打折扣,在 "先敌发射" 和 "先敌脱离" 这两个关键环节,明显处于劣势。
再看苏-57,其格斗弹舱设计和F-22和歼-20的一体化方案完全不同,苏霍伊选择了机翼荚舱布局。当然,这种设计也不是全没优点:既不会占用机身内部空间,还能起到类似腹鳍的作用,给战机增加纵向稳定性;而且对技术、机体结构和材料的要求相对低,成本也更容易控制。
但机翼荚舱的缺点同样突出,甚至可以说很致命。机翼荚舱会让苏-57的飞行阻力大幅增加,隐身性能也跟着打折扣。说到底,还是苏霍伊的功夫没到家,苏霍伊在五代机整体设计能力上没能跟上世界顶尖水平,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这种方案。
歼-20的格斗弹舱则充满了创意和精心设计,歼-20的格斗弹舱布局虽和F-22 类似,都安排在机身两侧,但依托导弹技术与工业设计的进步,歼-20实现了对F-22的全面超越。具体来说,歼-20的近距格斗弹在挂架带动下推出舱外后,弹舱门会立刻关闭。就这一个细节的优化,让歼-20能在超音速巡航状态下,用霹雳-10格斗弹打击目标,然后迅速高速脱离,从根本上避免陷入近距离格斗的被动局面。
除此之外,歼-20的格斗弹舱还最大程度做到了减阻和隐身。既不会像苏-57 那样,在阻力和隐身性上丢尽优势,也不会像F-22那样,影响超音速机动能力。这一系列设计,让歼-20的格斗能力达到了新高度。
不过,也有说法称歼-20的格斗弹舱设计会对导弹视角造成一定限制。但要明确的是,各国在格斗弹舱布局上从来没有完美答案,只能基于现有技术和研制思路,尽可能拿出最优方案。开发武器装备的核心逻辑本就是"取舍",想让格斗弹舱设计做到十全十美,根本不现实。而且即便真有视角限制,设计时也早已通过技术手段把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完全不会动摇歼-20的整体作战能力。
综上所述,当很多国家还在为"超音速能不能开弹舱","挂了格斗弹怎么保隐身"头疼时,歼-20已经用实际设计给出了答案。在格斗弹舱这个关键领域,只有歼-20真正做到了技术性能与作战需求的完美融合。这背后是我国航空工业从材料、导弹技术到整体设计的全链条突破,是体系实力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