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一个混乱的夜晚,16岁的小李在家中突然晕倒,父母慌忙把她送进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
醒来后,医生建议排查是否有其他异常情况,检查期间小李喝了不少水,尿意渐渐憋得难受。"当时想着忍忍就好,可实在撑不住了,就去了急诊旁的卫生间。"没想到刚站到门前,眩晕感就涌了上来,眼前一黑,她又一次重重摔在地上。
"有人晕倒了!"卫生间里的动静惊动了路过的沈才杰医生,看到小李躺在地上,脉搏微弱,脸色白得没有一丝血色,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衣服都被浸湿了。"当时第一反应是判断危险,摸了她的颈动脉,还好有搏动,就赶紧喊急诊的同事一起把她抬回抢救室。看她也意识清醒了,我就离开了。"
从那以后
小李的生活就绕不开"厕所梦魇"
一开始以为是偶然,可后来晕倒越来越频繁,一个月总会发生一两次。上课中途去厕所会晕,逛街时找卫生间会晕,连在家都不敢轻易进厕所。
为了防止摔倒受伤,小李特意在自家卫生间的马桶旁放了个塑料凳,每次进去都先把凳子挪到脚边,"想着万一晕了,能先碰到凳子,至少不会摔得太狠。家里人说我晕过去的时候,脸白得吓人,怎么叫都没反应,他们每次都怕我醒不过来"。
最让小李崩溃的是
上班后的恶性循环
刚工作时,小李总怕在厕所晕倒麻烦同事,每次尿意上来,都硬撑着等到午休。可越憋尿,尿意越浓,等到实在撑不住冲进厕所,一放松身体,眩晕感就会立刻袭来。
有次她在公司厕所晕了20多分钟,同事发现时,她正躺在地上,"同事扶我起来的时候,我不敢看他们的眼睛,觉得自己像个麻烦精,连上个厕所都要拖累别人。"
这样的日子熬了五年,她去过不少医院,妇科查过痛经,泌尿科看过排尿问题,神经内科排查过脑部,但始终找不到原因。
直到半年前,她因为体检查出心率过缓的情况,挂了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才杰副主任医师的心律失常门诊。
找到病因: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
走进诊室,沈才杰翻看着小李带来的厚厚一叠检查单,血检、脑部CT、心脏彩超,从头到脚的检查做了个遍,却没找到关键问题。结合她平日里血压心率都偏低,一尿就晕尤其在痛经的情况下,沈才杰判断她很可能是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
"人有两根神经负责心跳血压,交感神经管白天活动,让心跳加快、保持血压稳定;迷走神经管休息,让心跳慢下来、血压降下来。小李便是迷走神经太敏感,一碰到憋尿、疼痛的刺激,就容易反应过度,瞬间让心跳、血压跌到底,人自然就晕了。"沈才杰解释,这种病虽是良性的,但晕倒可能发生在任何场合,比如过马路或爬楼梯时,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猜想,医生为小李安排了直立倾斜试验。小李躺在能上下摇动的板子上,医生通过调整角度诱发神经反应。测试证明,确实是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通过微创即可治疗。
手术过程中,医生用一根细导管从她大腿血管送入,直达心脏,精准锁定那根过度兴奋的迷走神经,通过射频能量调整一下即可。
手术结束,小李的心跳就从54次升到90次,血压也稳定在正常范围。那个被厕所梦魇困住五年的女孩终于"解脱"了,渴了就喝水,想上厕所就坦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