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消息,普京最近一周明显开始给乌克兰上强度了,上周内,俄军发射了1270架自杀式无人机、39枚导弹和近千枚航空制导炸弹,让乌全境防空警报几乎没停过。
俄军7月7日宣布占领第聂伯州的达奇涅村,这是俄军首次占领的乌中部定居点。俄军在此建立桥头堡后,既能威胁乌军纵深的铁路动脉,又可对扎波罗热前线形成侧翼夹击之势。展开回顾可以发现,俄军的打法变了,从日托米尔波兰军火仓库的连环殉爆,到基辅持续6小时的精确轰炸,俄军显然在执行一套系统性"后勤瘫痪战"。
遭袭的50座变电站、朱利亚尼机场周边物流枢纽、瓦西里科夫无人机训练中心等目标,均属于支撑前线作战的关键节点。尤其对铁路设施的针对性破坏,直接掐断了乌军"以空间换时间"战略赖以运转的动脉。
这种打击效率已接近海湾战争时期美军对伊拉克运输系统的摧毁效果。
俄军战术升级的背后,是情报体系的精准支撑。据悉,空袭前俄情报部门锁定了三大类目标:一是哈尔科夫至克列缅丘格沿线的军火库与无人机工厂,二是基辅-第聂伯罗轴线上的补给枢纽,三是苏梅地区乌军预备装备集散地。
这种"点穴式"打击不仅大幅提升毁伤效率,更暴露出乌军防御体系的致命短板,西方提供的防空系统在应对无人机群时存在拦截成本过高的问题。
乌军方坦言,俄军如今混合使用"天竺葵"无人机与"老鹰"简易巡航导弹,单枚造价仅数万美元的武器却能迫使乌军消耗价值千万美元的防空导弹。
此轮攻势中出现了三个危险信号。其一是对波兰企业的直接打击,日托米尔两家涉军工厂的剧烈爆炸引发国际社会关注,这种试探性动作可能成为俄方对北约军援的"红线测试"。
其二是打击持续时间创下纪录,从凌晨延续至深夜的11小时饱和攻击,验证了俄军已初步解决早期存在的弹药供应瓶颈。
其三是俄军对乌克兰征兵办公室的持续空袭,却意外暴露出乌克兰民众对战争耐受度已逼近临界点。
近期俄军将空袭重点转向波尔塔瓦州克列缅丘市的征兵机构,而这背后竟有乌克兰民众主动提供坐标。
据乌媒披露,当局计划将强制征召范围扩大至女性,目前乌军中8万名女兵已有2.5万被部署至战斗岗位。甚至在基辅街头,为躲避征兵而催生出了"代购老人"的灰色产业,60岁以上老人有偿为藏匿在家的青年采购生活物资。更讽刺的是,眼看着前线局势不断恶化,泽连斯基却吃下了特朗普的一块又一块大饼。
特朗普一边说着"对普京没停手感到失望",一边又承诺追加防御性武器援助。但这种"画饼式支援"的诚意,从乌克兰透露的细节就能看穿,所谓几十万架无人机援助,最早也要2026年才能交付。
比起实实在在砸向乌克兰的1270架俄军无人机,美国开出的远期支票更像政治作秀。尤其当北约峰会再次拒绝乌克兰入约时,泽连斯基应该听懂了弦外之音:西方要的从来不是乌克兰胜利,而是一场可控的消耗战。
泽连斯基核心圈层中,总统办公厅主任叶尔马克与国防部情报局长布达诺夫的权力斗争已公开化,副总理切尔尼绍夫更借欧洲出差之机滞留不归。这种高层溃散与基层征兵的野蛮操作形成残酷对比,当权贵谋划退路时,普通民众却被推向填线作战的绝境。
回头来看,这其实就是恶性循环,西方援助迟滞导致乌军人力消耗加剧,乌政府只能强制征兵但这引发了民众抵触,而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将一步步削弱民众抗战的意志,促使乌军前线的战败。所以,当2026年美国承诺的无人机最终到货时,这个国家可能已没有足够的青年来操作它们。
而美国一边递武器一边关北约大门的做法,与其说是支持不如说是控制,既避免俄罗斯大获全胜,又防止乌克兰获得真正自主防御能力。
在俄乌战局中,那些向俄军提供坐标的乌克兰民众,或许只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在寻求生存权,虽然这种行为在战略层面恰恰加速了他们最恐惧的结局。
战争从来都是这样,最先被牺牲的永远是普通人的生命与尊严,而最后现形的才是政治家的真实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