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城墙博物馆里有一块砖头,正面书写:洪武元年,而在其背面清晰的写道:造砖人夫刘德华。

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建立明朝的第一年。而"造砖人夫刘德华",意思即制造这块砖头的人是我刘德华,人夫意为被征发服劳役的民夫和民工,在当时是社会最底层的工作者。

透过这块城砖可以看出,当时这位"刘德华"虽然身处社会底层,却依然是一位了不起的匠人。虽然他的作品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洗礼,期间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崛起,又目睹了他们一个又一个的消逝于岁月长河,直到今天仍旧如同它被铸造出来的那天一样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这时可能就有人问了:一块砖头而已,需要这么费力研究吗?竟然还费力给砖头盖了一座博物馆?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城砖的历史发展史。

在古代,城砖上刻铭文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城墙多为土筑或石砌,为了保证城墙的质量,工匠们会在砖块上刻上制造者的名字、制作时间等信息,以便追溯责任。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在城墙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各个朝代也在其他建筑领域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明清时期,城砖上刻铭文的传统达到了巅峰,许多城墙、城楼、宫殿等建筑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古代城砖上的铭文主要用于记录制作信息、追溯质量问题、传承历史文化以及增强工匠们的认同感。

铭文可以记录制作者、烧制时间和地点等信息,方便对城砖进行管理和监督。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可以通过铭文找到制作者和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罚。

其次,铭文也是历史的见证,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状况,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铭文,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技术水平、社会状况等,为研究历史文化提供重要的依据。

同时,铭文作为古代城砖的一部分,也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