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港口大爆炸40死1200伤,幕后黑手是美国还是以色列?

4月26日,伊朗南部阿巴斯港的沙希德拉贾伊港口,发生剧烈爆炸。截至28日,事件已造成至少40人死亡、逾1200人受伤,成为近年来中东地区最严重的港口灾难之一。

要知道,沙希德拉贾伊港是伊朗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承担全国55%的非石油贸易和85%的集装箱吞吐量,堪称伊朗经济的"心脏"。

其地理位置更是关键,该地距离全球石油运输咽喉霍尔木兹海峡仅有几十公里,占全球贸易量的21%的原油经此运往世界各地。

为了守住这一经济要地,伊朗在港口内还部署了S-300防空系统和反舰导弹,其目的就是威慑美国和以色列,并为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创造条件。

按照伊朗方面的说法,爆炸源于港口危险品仓库区域,冲击波导致11个泊位损毁,火势蔓延至周边集装箱堆场,释放出大量有毒气体,如氨、二氧化硫等,迫使阿巴斯港进入紧急状态。

根据估算,港口每停滞一天,伊朗损失约2亿美元贸易额,且重建需数月。更严重的是,按照西方的说法,这处港口还是伊朗向"抵抗之弧"运送武器的重要中转站。

此次爆炸如此严重,推测是港口囤积着与导弹燃料有关的化学品。美联社27日报道,沙希德拉贾伊港口上个月疑似接收一批用于制造导弹燃料的化学品,爆炸可能是由不当处理这些化学品引发的。

《纽约时报》指出,爆炸伴随橙色烟雾,残留物疑似含高氯酸铵,这是固体燃料导弹的核心推进剂成分。

伊朗危机管理组织指出,港口长期积压12万至14万个集装箱,管理混乱导致安全隐患。此前,伊朗海关总署曾警告危险品存储不当的风险,但未引起重视。

这场爆炸不仅撕裂了伊朗的国际贸易动脉,更在美伊核谈判的敏感时刻,将中东地缘政治推入新的危机旋涡。

当前,大量的线索,都指向了以色列摩萨德,这其中有着至少三方面的理由。

第一,爆炸发生在美伊第三轮核谈判之际,幕后黑手或许意图破坏伊朗与美国之间的外交努力,迫使美国重回对抗路线;

第二,过去5年时间里,伊朗的港口遇袭,核科学家死亡,核设施爆炸,都被指与以色列有关,此次行动可能是以色列复制的"精准打击"策略;

第三,以色列与伊朗是一对死敌,伊朗支持的"抵抗之弧"已经让以色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削弱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能力,打击其向"抵抗之弧"输送武器的通道,以色列完全有动机这样做。

然而,即便以色列存在着重大嫌疑,伊朗也很难展开直接的报复。若伊朗政府指控以色列,需发起军事报复,这将会导致美伊谈判破裂;

若承认自身过失,则暴露管理无能,加剧国内不满。伊朗政府目前展开了"国内追责"的折中路线,暂缓局势升级。但伊朗必须认真考虑,今后的日子里,这样的"事故"还会不会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