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度政府再度出台限制中国企业在印投资的新规,其主要内容包括将中资企业在合资公司中的持股比例限制在10%以内,并试图以行政手段强制要求中方进行核心技术转让。
这一系列做法被外界视为印度"趁火打劫"的新动作,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加剧、全球供应链加速重组的背景下,更显得格外敏感与具争议性。
从政策表面看,印度试图借助当前国际格局的不确定性,为本国制造业腾挪出更多发展空间,强化其"印度制造"战略。
但深层次观察不难发现,此类带有强烈排他性和选择性开放色彩的措施,不仅暴露出印度政府在外资政策上的机会主义倾向,更反映了其对产业转型缺乏系统性思维的短视心态。
印度所谓的股权限制政策,核心目标在于遏制中国企业在其电子制造业中的扩张。多年来,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取得显著进展,尤其是在智能手机、消费电子、新能源设备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市场主导地位。印度本土企业因技术、资本、供应链整合能力等多方面劣势,难以与之竞争。
这导致部分民族主义情绪和保护主义思潮高涨,政府便顺势出台限制措施以回应国内诉求。
单靠设限并不能带来真正的产业升级。纵观印度近年来推行的本地化政策,如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本土成分要求(DCR)等,虽有助于吸引部分外资项目落地,但整体制造体系仍面临基础设施滞后、供应链不健全、技能人才短缺等结构性瓶颈。
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排斥中资企业,很可能适得其反,加剧产业空转与资源浪费。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在新政中明确提出"中国企业须共享核心技术"的条件,这一做法已不仅是投资设限,更接近于技术勒索的范畴。
强制性技术转让曾被全球多个国家所诟病,其负面影响在于损害外企在当地的技术安全与知识产权信心,从而影响投资预期。印度在技术积累尚浅、自主研发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若寄望于"逼迫外企交出技术"来弥补短板,不仅难以行稳致远,更将伤及其国家信誉与营商环境。
印度政策中的"区别对待"逻辑亦耐人寻味。
例如,对于那些跟随苹果等西方科技巨头迁移供应链的中国代工企业,印度则表现出相对宽松的态度,允许其股权持有比例高达49%,但必须接受个案审批。这种"对西方企业开绿灯、对中国资本设红线"的策略,表面看是产业利益取舍,实则是对国际政治局势的投机押注。
印度意图在中美战略博弈中捞取"制度红利",却可能在全球投资者心中埋下"不确定性"和"不可靠"的印象。诚然,印度具备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潜力,包括庞大的劳动力市场、较低的人力成本和英语普及程度,但这些优势并不足以支撑其取代中国的地位。
在制度效能、供应链协同、基础科研和产业生态方面,印度与中国仍存在明显差距。更何况,许多高端制造所需的核心零部件、设备和技术,印度依然高度依赖中国供应。若政策方向一味强调"去中国化",又不构建自主体系,只会陷入"既要赶走中国资本、又舍不得中国产能"的自相矛盾。
从战略角度看,印度此番政策体现出其对短期博弈的沉迷,却缺乏对长期产业竞争力的深度规划。一个真正有志于崛起的经济体,不能靠"堵别人"来"成就自己",而应通过改革体制、改善营商环境、加强教育培训与科研投入来增强内生动力。
中美贸易摩擦的确为印度带来了某种"战略窗口期",但这种机会并非无成本、无门槛。如果莫迪政府继续抱持机会主义心态,试图以强制性干预手段来重构产业格局,最终恐怕只会落入"看似崛起、实则错失"的陷阱。
历史已经证明,一个真正的全球产业参与者,必须以开放、公平、稳定的姿态与世界接轨,而不是通过限制、排斥与索取来追求短期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