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去风险"还是"政治秀肌肉"?德国新总理默茨刚上任就向中国发难,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算盘?面对中方的两大核心诉求,柏林又为何一边承诺"一个中国",一边执意推行"去风险"?这场大国博弈的棋局,德国能否扛住内外压力?

一、默茨对华亮剑:从"务实合作"到"制度对立"

近期,德国新任总理默茨在联邦议院发表首次施政演讲,以"战略去风险"为名,将矛头直指中国。他声称要减少对华"单方面依赖",甚至将中德关系定义为"系统性竞争时代下的制度性对立"。这番表态与其竞选期间对王毅外长承诺的"推动德中合作"形成鲜明对比,被德媒讥讽为"拜登的德语复读机"--既套用美国"去风险"话术,又暗合欧盟对华"制度对手"定位。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默茨上任一周前,中国领导人刚向其发去贺电,强调"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然而,默茨不仅未释放善意,反而在演讲中要求中国"为结束俄乌冲突担责",试图将中德关系与地缘政治捆绑。这种"刚收礼就翻脸"的操作,引发国际舆论哗然。

二、强硬背后的三重逻辑:政治站队、经济焦虑与"美国情结"

默茨的转向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复杂的政治经济博弈:

1. 政治算计:巩固权力与迎合选民

作为基民盟领袖,默茨需平衡联合政府内社民党、绿党的立场。通过渲染"中国制度威胁",他既能巩固保守派支持,又能转移民众对德国经济衰退(2024年GDP连续两年负增长)的不满。

2. 经济悖论:依赖与恐惧的撕裂

德国企业界对华投资热情持续高涨:2024年上半年对华直接投资达72.8亿欧元,同比增长13%;大众42%的全球销量依赖中国,宝马更斥资35亿欧元加码电动MINI项目。但德国政府却陷入"恐惧依赖症",试图通过设立"专家委员会"评估风险,将经贸议题政治化。

3. 地缘妥协:向美国递"投名状"

面对特朗普"对欧加征汽车关税"的威胁,默茨不得不展示对美忠诚。其在慕尼黑啤酒馆演讲中痛批"美国漠视欧洲利益",却又在就职后急与特朗普通话示好,凸显战略摇摆。

三、柏林的两难:企业怒吼与盟友压力

默茨的"去风险"政策甫一出台,便遭德国工商界强烈反弹。75%的企业将中国列为"未来五年最重要市场",巴斯夫CEO直言"彻底脱钩等于自杀"。就连德国经济部长也承认:"工业4.0离不开中国稀土"。

更棘手的是欧盟内部分裂:法国、波兰主张对华强硬,而西班牙等国担忧"脱钩"代价。德国若强行推进"去风险",恐在欧盟内部孤立。

四、北京的反击:王毅划红线,博弈中见智慧

面对默茨的挑衅,王毅外长在与德新任外长的通话中明确两大底线:

1. 台湾问题不容妥协:要求德方"像中国支持德国统一一样恪守一个中国原则"。

2. 反对伪"去风险":警告"勿将经济合作政治化",强调中国市场是机遇而非威胁。

德方虽在台湾问题上"秒回承诺",却在经贸议题上含糊其辞。这种"选择性回应"暴露其矛盾心态:既想借中国缓解经济危机,又企图配合美国遏制中国崛起。

五、中德关系走向:对抗还是共舞?

默茨政府的对华政策正滑向危险边缘:若将"去风险"异化为"脱钩",德国汽车巨头恐失去全球竞争力(中国电动车市场占全球60%),而德国经济衰退或进一步加剧。

但转机依然存在:

经济引力:中德贸易额占德国外贸12%,每四个就业岗位就有一个依赖对华贸易。

战略清醒:德前驻华大使指出"对华合作是德国繁荣基石",默克尔时代的务实传统仍具影响力。

全球变局:美国保护主义肆虐之际,中德在气候变化、多边主义等领域合作空间广阔。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20世纪70年代,德国总理施密特顶住美国压力推动对华建交,为德国赢得"黄金三十年"。如今,默茨若被意识形态绑架而弃务实传统,恐将德国拖入"失去的十年"。大国博弈的本质是利益计算,但真正的政治家懂得:把朋友变成敌人是最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