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环球网发布了一条有趣的新闻,之所以说有趣呢,是因为它与印度有关!

新闻内容大概是有4个印度官员说,印度政府花了4年时间,投资230亿美元的一个印度制造扶持计划失败了。

看起来这只是一条平平无奇的消息,毕竟计划失败这种事情放在印度身上实在再正常不过。但如果这项计划的目的是"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呢?那就不一样了。

至少这条新闻真可以把大伙都逗乐。

犹记得前几年,整个西方一直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去中国化",想要让印度和越南制造取代中国制造,当时网上各种新闻铺天盖地说什么"外资正在加速逃离",一些大V也都在说印度和越南有超过中国的趋势等等。

然后几年过去了,现在又是什么情况呢?

2023年的时候,苹果曾轰轰烈烈地宣扬将厂子里的中国供应商逐渐替换成印度,并且还转移了一部分产能去印度,当时西方评论就有不少"唱衰"我们的,然后等到2024年,苹果公司又悄无声息地把部分产能转了回来。

日本媒体当时追踪报道了此事,得出的结论是印度生产出来的手机零件良品率只有50%,这就属于"给机会都不中用"的类型,报废率如此之高,苹果公司也受不住了。

苹果算跑得比较快的,再看看波音,据说波音拿下了制作美国第六代机的合同,想想其中数目庞大的印度和墨西哥员工,说不定未来某天我们能看到美国战斗机起飞时"舱门掉了"的新闻。

说到底,在我看来,印度目前根本没有扶持制造业的土壤。

印度制造

印度制造扶持计划

印度这个失败的计划是2020年时,印度总理莫迪推出的"生产挂钩激励",简单来说就是让企业加大生产,然后政府给企业发激励。当时的印度雄心万丈,喊出的口号是"到2025年时将印度制造业从占国民经济的15.4%,提升到25%"。

工厂流水线上,一个东西最终被制作出来需要每个节点都准确无误,或者说至少不要差太多。政策也一样,中间每个环节都需要执行到位,才能确保最终的结果不偏差。印度政府有这个执行能力吗?

"生产挂钩激励"计划刚开始就运行得并不顺利,其中大部分补贴,有94%都补贴到了药品和手机生产行业,看起来不错,毕竟药品和手机都算是日常需要的产品,问题是想要让印度制造业再次伟大,却搞出这么极度偏向的结果早晚要爆雷。

然后还没等到这种严重偏科出现问题,印度资金方面就先拉胯了。印度商务部在文件里进行过解释,说参与计划的企业和印度政府简直是双向奔赴,企业的生产产值不到目标的37%,好在政府没亏,因为印度政府付出的投资甚至还不到承诺的8%。

莫迪

印度政府不仅不给钱,还朝令夕改地进行改革,早上一个规定,晚上又是一个规定。同时印度政府效率还极低,《疯狂动物城》里的闪电和他们一比都算效率高的。

所以也不能怪印度企业不扩大生产,因为印度政府自己就先不靠谱的。

糟心的还不止这一点,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塌糊涂。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建立在方方面面,9年义务教育培养出来的拥有识字和学习能力的产业工人、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四通八达的公路高铁让物流成本低廉且迅速、还有国家电网保障下运行顺畅的电力。而这些,印度都缺乏。

于是4年过去,在印度政府的努力下,印度制造业从当年占国民经济的15.4%降低到了14.3%。是真正的从身无分文奋斗到一无所有。

印度政府

印度的"去中国化"

其实光从印度发布的投资计划内容,就能看出不靠谱。首先,印度打着让制造业再次伟大并超越中国的口号,结果项目总金额才230亿美元。中国在全球工业国家里毕竟还是有点实力的,230亿美元是不是有点太看不起人了?

这点投资别说国家投资了,都比不上一座城市的投资,就这,还最终只下发了8%,印度企业能拿出目标的37%达成率,就已经属于是超额发挥了。

所以难道真是印度政府蠢、看不到这些吗?其实也不是。

我们或许应调转方向去看这件事。

这点钱印度也清楚做不成什么,或者说其实一开始,他们打的就不是"超越中国"的想法,而是要做到"去中国化"。

看起来好像有些奇怪。不超过中国怎么"去中国化"呢?

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很多人认为疫情导致了全球经济下行,事实上疫情只是让许多问题提前暴露出来,就算疫情不爆发,再往后很多事情该发生还是会发生。

全球经济下行让原本还能苟着的西方各国终于撕破脸皮,也是从2020年开始,中美冲突从地下摆到了明面上,二战后趋于平稳的国际局势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印度在开始制造业扶持计划之前,其实还做了一件事。其在2019年末,印度总理莫迪宣布退出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就是RCEP,摆明了就是要切断和中国的联系。在此之后,印度三番五次针对中国,频繁和中国爆发边境冲突,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印度看到了中美开展的全面对抗,于是坚定地站在了美国这边,寄希望于中国在中美对抗中落入下风,这样等美国获胜后,印度就可以毫不费力地顶上,轻松吃下转移出来的庞大制造业,完成印度制造的崛起。

从这个角度去看,就能明白为什么印度政府只拨款了这么点投资,毕竟它压根就不是冲着重振制造业去的,只是想扩大规模。

但是,印度这一构想并未实现,也不可能实现。

中国制造

然后到了2024年,印度的态度出现180度大转弯。先是中印外长会谈,双方达成边境巡逻协议、部分边境地区开始两军脱离接触等,然后在2025年1月时,之前中断的航线也基本恢复了,莫迪甚至还公开呼吁中印友好。对比前面的态度,莫迪看起来简直像是换了个人。

原因是什么呢?当然是美国没赢,非但没赢而且看起来还落了下风,再一看特朗普上台了,对全球挥舞着贸易大棒,印度自然也要赶紧换条路线。

制造业的失败不仅仅在印度,曾经想着"中国行我也行"的第三世界国家制造业没有一个有起色的。科技就是如此不讲情面,如果是十年前,拼价格和人口第三世界国家还有一战之力,如今中国的产业已在快速升级,最基础的重复性劳动力全都可以被智能化工业取代,许多工业品的价格已经便宜到让买家心里嘀咕"商家到底是怎么赚钱的",从低端到高端,中国制造业就好像克苏鲁一般,不可名状、不可直视、不可猜测。

不过真要详细地看印度给的报告,他们自己还自我感觉良好的觉得这不是"失败",印度的视线已经从区区制造业放到了更星辰大海的领域--航天和人工智能。中国是"世界工厂",那我们印度就要想着成为工厂的主人。

但只能说洗洗睡吧,梦里啥都有。

中印关系

印度制造

印度的失败是注定,因为美国不论胜败,印度制造业都起不来。

印度政府明白制造业的重要性,不过他们不想做,也不能做。就算把宗教和种姓制度抛开,摆在印度面前的也有2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垄断和气候问题。

关于印度首富结婚有多么奢侈的新闻,我之前提过,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中国富豪榜上的企业家往往都专耕于一个领域,且中国有着远超印度的经济规模,但亚洲首富却不在中国,而是在印度。

那么印度首富高塔姆·阿达尼,他旗下有什么公司,又是做什么的呢?

高塔姆·阿达尼是阿达尼集团的创始人,这个公司涵盖了印度港口、煤炭、电力、金融、通信、能源、化工、钢铁、交通等一系列业务,所有的民生基础,这家公司都有涉足,可后果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低价能源在印度全都价格上天。

这样的印度公司还不止一家,印度寡头将印度方方面面的资源都瓜分垄断,他们在国内垄断,国外则推动印度政府设置关税壁垒,这也让印度成为了"外资地狱",连美国企业都在这里亏钱,福特公司亏了20亿美元后提桶逃离,其他比如说通用、沃尔玛之类的企业也亏掉裤衩离开。在这种保护下,印度寡头们形成了惊人的垄断,小企业没有出头之日刚起步就会死,外资进不来,那么最终只剩下大企业一手遮天。

印度首富

绝对垄断让印度民众别无选择,企业毫无竞争力,后果就是越来越低的质量效率和越来越昂贵的价格。

另一方面气候也是印度的难题之一。中国制造业遥遥领先,在此基础上是庞大的用电量和用水量,而印度缺少这些。

用电量想必不用多解释,工厂只要启动就要耗电,大型工厂更是一天24小时不停歇;用水则是需要水冷循环,尤其在钢厂里用水都是吨起步,各种烧红的钢铁需要大量用水,造纸厂、纺织厂也需要大量的水,农渔业方面也需要大量的水用于灌溉和养殖。

印度什么气候呢?之前有个印度留学生在夏天的时候发布过相关视频,气温一度达到了52.9℃,更可怕的是这种情况下还几个小时接着几个小时地停电。

这种情况下,印度想发展制造业起步就要花费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在垄断就能赚钱的情况下,谁会想累死累活地做这些?而印度政府自身也缺乏动力。

如今中国制造在技术上连美国都不遑多让,更别说印度。印度的关税壁垒保护国内企业导致外资不愿意在此建厂,本身内部没有基础教育培养不出高端人才,现在连外资引进的技术都要赶走。更何况在忠诚这件事上印度和西方国家也没有那么合拍,尽管印度和美国站在一起,但印度也和俄罗斯关系好。

印度其实和欧洲国家在内核上有着相似之处,即他们并不喜欢生产,更倾向于西方丛林法则的掠夺。

末尾

气候和地理环境是阻碍印度发展制造业的一座大山,但说到底真想要去做还是能解决的,比起温度,印度最糟糕的还是基础设施、人才缺口、效率极低的印度政府,还有垄断的寡头,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印度的分散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教。

印度需要一个拥有强大威望的领袖带领改革,其实早在最开始,印度有过这样的机会,开国领袖尼赫鲁就拥有这样的号召力。然而他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要和中国搞摩擦,最后一场自卫反击战,解放军摧枯拉朽地打垮了尼赫鲁的声望,也打垮了印度的意气风发,再往后就是不断地在泥坑里浮浮沉沉。

只要印度还在分散、还有种姓制度,就永远无法推广基础义务教育。而没有教育,印度这个国家就永远站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