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伙食是什么样子的,大概只有奢华才能来形容的。什么山珍海味没有吃过,只要是见过的动物都能成为皇帝口中的一道菜。为了能够配得上皇帝的饮食,光食材的准备就会成千上万道,如果皇帝觉得不可口,那么这道菜就会被直接扔掉。

这种浪费的情况在乾隆时期十分明显,但是有如此浪费的皇帝就一定会有相反的表现,道光帝是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他的节俭程度可以说是令人发指,尽管这是一位统治者的反省,但是道光帝的节俭并没有被大肆夸奖,相反还成为了后人的耻笑。

皇帝问:早饭吃的是什么,大臣说鸡蛋,皇帝大怒,从此后宫开始养鸡

最节俭的皇帝

道光帝不喜欢铺张浪费,他登基时的衣服最为华丽,但是也只有这么一件衣服如此华丽,自此以后,他再没有穿过新衣服,基本上靠着缝缝补补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皇帝如此节俭,自然宫中的妃子也只能跟着一起节俭。

妃嫔不必宫外的生活,看似皇帝高高在上,但实际上对于宫外的生活闻所未闻,这种信息落差就导致了皇帝的盲目节俭。道光帝不穿新衣服,他也不允许自己身边的妃子穿新衣服。如果有妃子穿的珠光宝气,那一定会被道光帝训斥。

除了穿衣服,吃饭也是个问题。原本皇帝和嫔妃的饮食都十分奢华,但是在阶层非常严格的后宫内,有没有荤腥也是一种阶级划分。除了皇帝和皇后等一些高位,其余人都没有荤腥可言,到吃饭的时间就会让奴才买个烧饼回来啃。

据说皇后的生日宴会上,道光帝按照习俗要宴请各位大臣,而宴请各位的食物是打碎了的卤肉。卤肉固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但是拿来作为一国之母的饮食就有点儿过分了。

皇后思索再三向皇帝委婉表达了内心的思考,道光帝也觉得是那么回事儿,所以同意后厨宰杀了两头猪,当天的嫔妃们才有机会看到荤腥。

这种日子看起来过得高高在上,实际上连平常百姓家都算不上。道光帝的抠门并没有到此结束,这只是一个开始。为了能够体察民情,他经常会在高堂之上询问市场价格,好比鸡蛋,衣服的补丁等,这让底下的大臣们时时刻刻都提心吊胆。

有的人会专门跑去市场询问,然后等到上早朝的时候就会向皇帝汇报价格,从而讨取欢心。宫内外不过一道城墙,但是挡住的是皇帝的视线,皇帝问大臣鸡蛋的价格是多少,有人敢直接爆出三十两的价格。

尽管心生疑虑,但是皇帝终究还是逃不过周边人给他的蒙眼布。即便是去问内务府的主管太监,他也会面不改色的蒙骗皇帝鸡蛋的价格确实是三十两。这种欺上瞒下的行为竟然没有让道光反应过来,反而一直都被蒙在鼓里。

道光的节俭出自一种爱民的想法,他拒绝了来自各地的贡品,以为自己能够成为榜样,但是却小看了一切。穿着旧衣服上朝确实让大臣们不敢穿得多么夸张,所以朝堂之上就能够看到一群人穿着打满布丁的衣服进行国事讨论。

真节俭,假节俭

事实上,这些看似把节俭执行到位的大臣实际上在家中依然我行我素,不管是大鱼大肉还是奢华衣服,样样不少,但是到了皇帝这里就变成了勤俭节约的忠臣。据说因为官员们需要补丁的衣服,市场上还刮起了售卖补丁衣服的小贩,一件衣服的价格远远高于那些正常衣服。

这种讽刺性的现象反应了道光帝节俭的局限,不可否认的是,皇帝的节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表率作用,但是真正的和平盛世从来都不是靠着节省出来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出来的。

当朝者的治世之道是否能够满足现实的需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当朝者急需考虑的事实,在这样的基础下出现衡量节俭才是正确的行径,道光帝的行为有明显的本末倒置。

他不仅不会考虑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动力,甚至妄图节省的方式成为发家致富的途径,这种想法的缺陷也让他没有完成自己预想的目标。

可能这个时候有的人就会奇怪,为什么没有人会站出来纠正道光帝,朝廷之中自然不乏一些寒门出来的官员,他们非常清楚鸡蛋的价格到底是多少.

但是他们争不过的是满朝的贪官污吏,这些人自然对贪官污吏没有任何制衡的力量,当朝皇帝一心节俭,没有治世之才,这让他们说出来以后如何自保。

自从知道鸡蛋的价格是三十两以后,皇帝的内心就十分心痛,有的时候会突然询问官员早饭吃的什么。官员自然不敢如实回答,所以只能禀报一个鸡蛋和一碗稀粥。听到官员竟然吃得起三十两的鸡蛋,道光帝勃然大怒,痛批官员是一个没有任节俭意识的人。

官员赶忙跪下,向道光帝解释,自己吃的鸡蛋并不是从市面上买来的,而是通过自己家的母鸡生下来的。道光帝一听立马改变态度,这下好呀,不仅解决了鸡蛋问题还让鸡蛋能够源源不断,于是他立马号召后宫一起养殖。

好好的后宫就变成了大型的养殖基地,一群鸡的出现让道光帝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养鸡皇帝"。这个名称一点儿都不好听,道光帝却为此沾沾自喜。他觉得自己的做法为宫中又省下一大笔费用.

道光帝是典型的拥堵疏洪的类型,经济的繁荣是靠着不断开拓才能展开的,但是道光帝的行为不仅使得贪污更加严重,甚至还丢掉了自己身为皇帝的尊严。

这种偏差认识确实不能责怪道光帝,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一心为民,从自己做起,但是他并不能和之前的皇帝比较,疏于心计,失败于手段。太听信大臣们的反应就会让他们的反应蒙蔽自己的眼睛,本身对经济的认识也不够明确,就导致这种无效用功的局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