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村"以租代征"?

"以租代征"是指通过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的行为。《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

农村"以租代征"的常见形式

1、用地单位或个人直接与村委会签订协议租赁土地

用地单位为了规避繁琐的征地审批程序和相关税费,直接与村委会达成租赁协议,租用农村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如建厂、建仓库等。

2、基层政府直接租赁农村集体土地

一些基层政府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直接租用农村集体土地,但未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手续。

3、基层政府转租农村集体土地

基层政府先从农村集体租用土地,然后再将土地转租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用于非农业建设,这种行为同样属于"以租代征"。

4、基层政府作为土地租赁中介人促成租地行为

基层政府部门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为违法用地单位或个人担当中介人、担保人,促成租地行为,帮助其规避正常的征地程序。

5、村自行出租自己的承包地

个别村集体或村民在明知土地将用于非农业建设的情况下,自行将承包地出租给用地单位或个人,违反了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

6、村委会租用农户的承包地搞非农建设

村委会租用农户的承包地后,未经合法审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用于非农业建设项目。

农村"以租代征"的危害

1、损害农民利益

租金往往较低,且租地收益不如种地收益高,还容易产生纠纷,而一旦遇到政府严查导致项目被叫停,农民不仅要承担土地无法复耕的损失,还要面临租金无法收回等问题。

2、破坏耕地资源

大量农田被用于非农业建设,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肥力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且恢复难度大,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扰乱土地管理秩序

"以租代征"规避了农用地转用审批、土地征收等法定程序,逃避了土地计划调控和相关税费政策,导致土地管理秩序混乱,干扰了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

4、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由于"以租代征"行为存在诸多问题和隐患,容易引发农民与政府、用地单位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整治农村"以租代征"现象的措施

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提高其法律意识,使其充分了解"以租代征"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增强抵制"以租代征"行为的自觉性。

2、严格土地执法监管

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察长效机制,加强日常巡查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查处"以租代征"等土地违法行为。对发现的违法用地项目,要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恢复土地原状,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3、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引导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和管理,明确土地流转的用途和期限,确保土地流转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4、强化部门协作配合

国土、农业、监察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在整治"以租代征"工作中,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要联合进行查处。

5、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解决"以租代征"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理的土地资源保障。

6、加强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

建立健全土地管理目标责任制,将整治"以租代征"等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整治工作不力、土地违法违规问题严重的地区,要严格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