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华前放狠话,抵达中国后,冯德莱恩态度大转弯!政治信号暴露,"脱钩断链"只会两败俱伤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走下专机舷梯时,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段话:"此次峰会是推进和重新平衡中欧关系的契机。"
要知道,就在前不久,这位欧盟领导人还对中国撂下狠话,要求中方在30天内解除稀土出口管制,否则就取消访华计划。这种180度的大转弯,不仅折射出当前国际格局的微妙变化,更预示着美欧关系的深刻裂痕。
冯德莱恩(资料图)
冯德莱恩此次访华前的强硬姿态可谓做足了戏码。一连串动作摆明了是要给中国下马威,甚至放出风声称,如果中国不让步,就取消这次中欧峰会。然而戏剧性的是,这些狠话说完不到一周,冯德莱恩就带着完全不同的态度来到了北京。
冯德莱恩在北京的表态和行动,充分暴露了欧盟的这种两难处境。她发布的北京城市照片被西方媒体广泛解读为精心设计的政治信号。在实质性会谈中,中欧双方很快达成了《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要知道,中国光伏产品支撑着欧洲30%的清洁能源消费,全球70%的电池产能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这种合作对欧盟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但最耐人寻味的是冯德莱恩在俄乌问题上的态度软化。此前她一直强硬要求中国切断与俄罗斯的贸易联系,但在记者会上,她不再直接点名中国,而是转而强调"要实现停火并谈判"。这种微妙变化反映出欧盟在地缘政治上的现实考量:一方面要继续配合美国制裁俄罗斯,另一方面又无法承受与中国全面对抗的后果。中方在会晤中明确指出,欧洲当前面临的挑战并非源自中国,这句话直指问题的核心--欧盟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其盲目追随美国政策的后果。
冯德莱恩(资料图)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欧关系要真正实现"再平衡"仍面临诸多障碍。欧盟内部对华政策始终存在严重分歧:以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国家主张务实合作,但部分东欧国家和欧盟机构仍坚持"去风险化"路线。就在峰会期间,布鲁塞尔还同步启动了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调查。冯德莱恩本人也继续坚持要求中国放松稀土出口管制、承认所谓"产能过剩"等不合理诉求。这种矛盾心态在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关税政策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回望中欧建交50年的历程,最宝贵的经验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中欧经济早已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人为制造"脱钩断链"只会两败俱伤。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让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欧作为两大经济体、两大文明,如何相处不仅关乎双方利益,也影响世界格局。冯德莱恩镜头中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北京天际线,或许正暗示着中欧关系的理想状态: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合作最大公约数。毕竟,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全球性挑战面前,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
冯德莱恩(资料图)
当冯德莱恩的专机离开北京时,带走的不仅是一份气候联合声明,更是对世界格局的重新认知。这场外交大戏的后续发展值得持续关注:欧盟能否顶住美国压力坚持战略自主?中欧经贸摩擦会否进一步升级?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将如何影响美欧同盟?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像过去那样由单一国家主宰世界事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多极化世界正在加速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中欧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无疑将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难得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