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产飞机被叫停,随后更是亏损上万亿。"

建国之后,我国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包括航空事业。

1985年,已经成功研制出运-10客机的马凤山,正满怀期待地等着国家拿出资金,将这种客机进行量产。

可随之而来的消息,让他感觉天都塌了--必须停产。

这还不算,随后国家居然又与美国公司进行合作,生产价格低廉的飞机,结果被坑了上万亿。

两件事压在马凤山的心里,终日郁郁寡欢,直到去世那一天,他都没有释怀。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马凤山又到底是谁呢?

"马凤山"

要想搞清楚运-10和亏损上万亿的事情,我们得先了解一下马凤山的故事。

马凤山可以说是我国航空领域的领路人,当年不但带人制造出了运-10,还曾制造出了我国的第一代中型轰炸机,轰-6。

1929年出生的他,虽然家庭贫困,但他却在理科上拥有无与伦比的天赋。

而他的天赋也被老师非常重视,他后来能去上海交通大学,除了自身成绩好之外,也得益于老师的引荐。

大学里的马凤山,学的便是航天工程。

或许当时他自己都没想到,未来对中国的航空事业,会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以前马凤山只是对航空感兴趣,但在真正接触这个专业之后,他又突然发觉在航空领域,中国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差的太多了。

由此,马凤山心里燃起了空前强烈的爱国之情,决心要改变中国的航空事业。

大学毕业,马凤山如愿以偿,他被分配到了哈尔滨之后,开始在飞机制造厂发光发热。

出色的知识储备,以及自身极强的学习能力,让他在制造厂里迅速脱颖而出。

从一架小型的喷气式飞机开始,马凤山开始正式参与到飞机的研究和制造中。

当时中国的第一架发动机式客机,就是他参与研究并制造完成的。

而除了寻常的客气,他还深刻意识到:拥有属于自己的战机,中国才能在国际上说的上话。

于是,他又开始了关于战机的钻研。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马凤山的主导下,研究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了轰-6,。

要知道,这架轰炸机的作用可不仅仅是运载普通导弹。

当时中国核弹实验成功后,急需一架能运载核弹的轰炸机,而轰-6的出现,正好满足这一点,所以马凤山对于航空领域的意义,不可谓不大。

自此之后,马凤山成了中国航空领域的代表性人物。

不过30岁的年纪,他就拥有了这样的成就,不少人都觉得他未来可期。

事实也证明,他没有辜负大家对他的期望,运-10客机的出现,让他再次斩获至高荣誉,可也是运-10的出现,让他抱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运-10停产"

当时中国还没有一架自产喷气式大型客机,马凤山便带着团队在这个领域攻克难关。

不过,因为我们对此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保险起见,就根据轰-6的设计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造。

这样也能有一个好处,就是部件大差不差,到时候维修和维护都很方便。

1985年,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最终在成功实现降噪和防阻之后,运-10诞生了。

运-10的成功,几乎可以称为中国在客机领域的一次"革命",所以当时不少人都无比期待运-10能够被量产的那一刻。

可就在这个时候,国家告诉了马凤山一个非常难以接受的消息:资金短缺,无法量产。

当时运-10已经完成了在各种环境下的试飞,是一款可以制造并直接使用的飞机,可就是因为国家资金不够,无法量产,让这款飞机刚出生就"夭折"了。

而事实上,其实不单单是国家资金不够的缘故,还有第三方的干扰。

中国的飞速发展,一直都饱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打压,包括运-10的出现,他们依旧尝试着干扰我们,比如不对我们开放中国之外的"航空权"。

这就导致我们只能在国内飞,这无疑是高成本、不赚钱的买卖。

之后,美国逼着我们与麦道公司合作,美其名曰是"帮中国制造物美价廉的飞机"。

事实上,运-10虽然是国产,但发动机却是美国的,我们正是被美国拿捏了这一点。

没办法,中国彼时还不能与美国直接对抗,只能接受这个结果,甚至不惜投资了上万亿。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波音公司又强势出现,并且在极短时间内,就吞并了麦道公司。

原本这没什么,我们无非是相当于换个公司合作,但坏就坏在,波音公司把之前咱们跟麦道公司的合作给单方面作废了。

这一举动对中国而言,损失不可谓不大。

本来还对生产客机抱有很大希望,结果到头来不但客机没生产成功,还以为波音公司亏损了上万亿的资金。

这对于正急需发展的中国而言,足以称得上是"伤筋动骨"了。

而在这背后,最难受的莫过于马凤山及其团队,辛苦研究出的运-10被国家叫停,之后又亏损这么多钱,彻底掐断了运-10量产的可能。

其实不要说量产,就算是制造第三架出来都是很难的。

多年心血,就这么付诸东流,马凤山心中该是怎样的悲伤和委屈?

亲眼看着运-10被放弃,设计材料被封存,甚至连飞机设备都一一转卖,他又是怎样的无奈?

运-10的搁浅,成了马凤山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不过,对于国家的决定,马凤山唯有服从,也从未有过真正的怨言。

他其实并不怪国家,怪就怪美国等西方国家"居心叵测",不愿意让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弱势,才是运-10停产的根本原因。

61岁那年,马凤山带着"运-10没有量产"的遗憾,心有郁结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放弃运-10,几乎相当于我们彻底断掉了自研民用客机的机遇,导致我们在这个领域有过很长时间的停滞,甚至是倒退。

好在多年过去,中国的发展迎头赶上,C929的出现,让中国在大型喷气式客机领域,有了很大的话语权,也算是给了马老一个交代。

随着中国不断强大,相信我们一定会慢慢打破"强国垄断",走出属于中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