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之内,日本政府连出三招,先是在外交上为"学术叛国者"石平出头,要求中方撤销制裁;紧接着,又高调宣布部署射程覆盖中国沿海的远程导弹;最后,干脆撕掉"战略模糊"的面具,将对华政策推向"战略挑衅"的新阶段。

9月10日,《环球时报》头版评论一语中的:日本正在把东亚局势推向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中方随即划下三条红线,警告日方不要玩火。如今的中日关系,已经不是你来我往的外交角力,而是一次赤裸裸的国家安全博弈。

学术外衣掩不住政治投机,日本为谁出头?

石平,这个名字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在日本政坛,却是近年窜红的"反华话筒"。他原是中国籍哲学教授,2000年加入日本国籍后,逐步转向极端政治立场,不仅长期在媒体上发表分裂言论,还屡次为侵华历史洗白。

2025年7月,在日本维新会的力推下,他成功当选参议员,成了日本政坛最响亮的"反华代言人"。

9月8日,中国外交部正式宣布三项制裁措施:冻结资产、禁止往来、终止合作。理由非常明确:石平长期煽动分裂、污蔑中国政治制度,还美化侵略历史,踩红线踩得毫不手软。

但让人吃惊的是,日本却选择了为他"出头"。9月10日,日本官房长官林芳正通过外交渠道要求中方"撤销制裁",同时,日本维新会还发起所谓"言论自由抗议集会",试图把石平包装成"言论自由的受害者"。

可事实并不复杂。根据《中国网》援引国际关系专家的分析,日本政客背后另有盘算。他们正试图把石平打造成"民主符号",实际上却是为了构建反华的意识形态工具。

数据也很直白:2024年,日本外务省专门拨款41亿日元用于"国际舆论战",而石平所在的维新会,拿走了其中67%的资金。这可不是学术自由,而是舆论战争的前哨战。

历史也不是第一次上演这种把戏。二战时期,日本就曾用"以华制华"的策略扶持傀儡政权,如今只是换了舞台,从战场变成了媒体,从军装变成了西装。而石平,正是这种"文化伪军"的现代翻版。

导弹已上膛,谁还相信"专守防卫"?

如果说外交上的挺石平还可以用"政治表态"解释,那日本防卫省公布的军费预算和导弹部署,就彻底撕掉了"和平主义"的遮羞布。

2025年,日本防卫省预算达到了创纪录的8.55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接近4000亿元,同比暴涨27%。这笔钱花在哪?答案很简单:导弹。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12式反舰导弹的升级计划。原本射程只有200公里,现在直接飙到1500公里,足以覆盖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重镇。部署地点更是"精准定位"。日本九州岛的多处军事基地,离上海不到850公里,妥妥的"前沿火力阵地"。

《新华社》军事专栏披露,导弹升级背后还有美国的身影。三菱重工与洛克希德·马丁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而日本已秘密储备了超过600枚远程巡航导弹。

别忘了,日本宪法第九条曾明文禁止拥有进攻性军事力量,但现在,导弹射程翻了七倍,目标直指中国经济腹地。所谓"专守防卫",早已成为一句空话。

国防大学发布的《东亚安全评估报告》也亮明态度:日本正逐步突破战后体制约束,走向"准军事大国"路线。从地理数据看,日本远程导弹能覆盖中国14个核心经济城市,连广州、南京、杭州都在"靶心"之内。

三条线,碰不得、试不得

面对日本的双线进逼,中国并没有退让。9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态:石平不是"不同政见者",而是"政治投机者";日本不能继续操纵历史修正主义;更不能违反《波茨坦公告》第9条,突破军事限制。

这其实就暗示了有三条线不能碰。

第一条,是我们对于叛国者的态度。石平的问题不在于他持什么观点,而在于他公然叫嚣分裂、散布仇恨、歪曲历史。中国对他祭出制裁,是国家主权的正当行为,不容外部干涉。

第二条,是我们对于军事的态度。导弹不是用来"交流"的,部署到九州岛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挑衅。中国国防部已宣布,9月12日东海舰队将进行实弹演习,回应清晰明确。

第三条,是曾经的过往。2025年以来,日本驻外使馆曾阻挠23个国家参加中国抗战纪念活动,妄图淡化侵略事实。这种"篡改历史"的行为,中国不会坐视不理。

中方的反制,既有法理依据,也有人心支持。央视《焦点访谈》披露,过去十年,日本花了560亿日元搞"外宣",其中大部分用于包装侵略历史;而2025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参观人次突破800万,创历史新高。人民的记忆,不会被洗白;国家的底线,不容被挑战。

从"石平事件"到导弹危机,日本在试探中国的底线

这一连串操作,不只是外交摩擦那么简单,更像是一场试探。试探中国的容忍度,试探东亚的稳定性,也试探国际社会的反应力。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坛目前主导对华政策的是"石破茂-林芳正"路线,这两位政客的共同点,就是强硬。而且不分党派。这意味着,对华强硬可能不只是短期策略,而是未来的日常。

正如《孙子兵法》所说,"置之亡地然后存",中国必须做好"以战止战"的准备。这不仅是军事层面的应对,更是外交、舆论、法理上的全面反制。

日本如果执意走回军国主义的老路,只会把自己推向国际孤立。《德新社》报道,德国总理在2025年访日时就曾严正警告:"任何国家都不能忘记历史教训"。这话,不止是说给日本听的,也是对整个东亚的提醒。

9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即将召开一场聚焦东亚局势的特别会议。届时,各方将围绕东亚地区的复杂态势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这不仅是一次外交交锋,更是一次对历史责任的再审视。希望各方都能明白,安全不是靠导弹堆出来的,和平也不是靠试探维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