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同意移交恐怖分子,中方为何仍未完全答应沙拉请求?

中叙外长会晤取得突破性成果,叙利亚为何最终还是同意向中方移交恐怖分子?对于沙拉的请求,中方为何仍未松口?

11月17日,王毅外长与来华访问的叙利亚过渡政府外长希巴尼举行会谈。本次会晤的气氛相当积极,而从双方随后发布的联合声明来看,叙方确实带着充分的诚意而来,并在多个核心议题上作出明确回应。

首先是在台湾问题上,叙利亚不仅重申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并且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支持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支持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统一所作的一切努力。

而包括近期在台湾问题上与中方发生分歧的日本等国,就是因为在联合公报中含糊其辞。而相比这些国家在联合声明中刻意保留模糊空间,叙利亚的态度可谓鲜明。

在这样的背景下,叙利亚政府在台湾问题上作出详细明确的表态,实际上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声援中国。

其次是中方最为关切的反恐问题,这一次叙利亚政府不仅给出了明确承诺,并且拿出了实际行动。

联合声明中提到,叙方重视中方安全关切,不会允许任何实体利用叙利亚领土从事损害中国安全、主权和利益的活动。

而王毅外长在会晤中也表示,中方对叙利亚的承诺表示赞赏,并希望叙方采取有效落实措施,为中叙关系平稳发展扫清安全上的障碍。

也就是在同一天,据法新社援引叙利亚政府匿名消息人士爆料称,叙利亚过渡政府领导人沙拉掌权已经一年,他一直试图与极端主义划清界限。应中国要求,叙利亚政府计划分批移交恐怖组织"东伊运"的武装分子,按照计划,近期叙利亚就会向中国移交400名武装分子。

这一行动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因为外界曾多次质疑,叙境内部分极端组织在过去数年间不断坐大,有一些媒体还曾分析认为沙拉不会在"东伊运"的问题上让步,因为这些武装分子,不仅参加了去年推翻阿萨德政府的行动,并且沙拉在上台后,还任命了包括至少一名"东伊运"恐怖组织的成员担任军队指挥职位。

也正因此,中方在上周安理会调整制裁的投票中选择弃权,表达了对叙境内反恐问题的担忧。

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方代表已经多次提及对叙利亚国内恐怖主义肆虐的担忧,并且明确点名警告叙利亚临时政府,不要包庇恐怖分子。

而现在叙利亚主动迈出关键一步,既是向中方释放善意,也是为了自身的国际形象。沙拉上台后一直努力摆脱外界对其"复杂背景"的疑虑,叙利亚若想重新被国际社会接纳,反恐问题绕不过去。

那么,针对叙利亚临时政府最迫切的请求,中方又是如何表态的呢?

第一,与叙利亚的合作,依然将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持续推进。

王毅外长明确表态,中叙双方要逐步恢复各层级各领域交往,并欢迎叙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在联合国、中阿合作论坛等多边框架下合作。

这番表态,不仅意味着中方认可了叙利亚过渡政府,并且坚持了原来与阿萨德政府的合作内容,说明中方的确说到做到,我们完全尊重叙人民自主做出的选择,并且坚定奉行面向全体叙人民的友好政策。

因此在会晤中,希巴尼也专门提到,感谢中方向叙利亚人民提供的一切援助,愿意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希望学习借鉴中国经验,加强同中方各领域合作。

第二,到底要如何参与叙利亚的重建,中方还没有松口。

中方在联合声明中提到,愿就经济、发展、叙利亚重建、能力建设、改善叙利亚民生等共同关心的领域合作进行探讨。

这句表态的结尾落在了"探讨"二字上,就说明本次希巴尼来华访问,实际上并没有签署实质性的经济合作协议,这也反映出中方审慎和务实的态度。

一方面,叙利亚国内局势还没有完全稳定,中方贸然参与投资建设叙利亚内部的项目,还存在一定风险。而且到底要如何参与叙利亚的重建,详细的计划和指导方针,最好是由沙拉这个新任领导人亲自与中方谈。

另一方面,虽然叙利亚同意向中方首批移交400名恐怖分子,但是据叙利亚人权观察组织估计,"东伊运"在叙利亚的武装分子数量有3200至4000人,因此叙利亚过渡政府接下来能否持续履行承诺,还是有待观察的。

对叙利亚来说,这次会晤无疑取得突破进展。而对中方来说,谨慎审视重建风险,同样是维护长期合作稳定的重要步骤。接下来双方的互动,将决定中叙关系能走多远、走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