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在电视声明中宣称,他们使用无人机和导弹袭击了美国的"杜鲁门"号航母和随行舰只。而最近,一则"胡塞武装宣称导弹击中美军杜鲁门号航母并致其退役"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据了解,这条消息最初的发布者是外网社交媒体上一个名叫"也门军事"的账号,但它并不是什么官方账号。此消息一经发布,迅速在国内外网络上"炸了锅"。可仅仅过了一天,美国海军便迅速作出回应,明确表示"杜鲁门号"航母不仅完好无损,甚至还在红海照常执行任务。这一波操作瞬间打脸胡塞武装。

而在"也门军事"这条消息的评论区,甚至还吸引来了"杜鲁门"号航母的舰长乔达赫尔,为了"辟谣",他特意发布了一则自己在"杜鲁门"号航母甲板上拍摄的视频,以此证明航母完好,而并非外界传言的"被击中退役"。

实际上,这已不是胡塞武装首次宣称击中美军航母,而他们也的确多次针对美国海军发动了袭击。

胡塞武装是也门的一支重要政治和军事力量,背后有伊朗支持,长期活跃在也门及周边地区。其与美军的冲突由来已久。

自2023年10月以来,胡塞武装针对美军战舰发动了多次攻击,发射了大量导弹及无人机。从武器装备上看,胡塞武装的反舰武器多为"冷战破烂儿大杂烩",像伊朗版C802反舰导弹,不仅射程短,还是亚音速且无隐身能力;波斯湾-2弹道导弹更是被称为"乞丐版";自杀无人机"萨马德3型"时速仅200公里,也就和二战时候的螺旋桨飞机比翼双飞吧。如此看来,胡塞武装和美军的装备水平还真是差了"好几辈儿"。

反观美军航母战斗群,那是相当先进且烧钱,光防御体系就可以分为三部分。

"杜鲁门"号航母

500公里外,E-2D预警机与宙斯盾雷达相互配合,能够远距离锁定目标;200公里外,F/A-18舰载机携带AIM-120导弹进行空中拦截;50公里外,ESSM防空导弹组成密集的火力网进行防御;最后的防线则是密集阵近防炮,每秒能发射100发炮弹,形成"金属风暴",拦截近距离目标。

面对胡塞武装的攻击,美军航母战斗群主要从防御和反击两方面来应对。在防御上,充分发挥其先进的防御体系作用,利用舰载机空中预警、主动干扰能力以及宙斯盾舰的多层次拦截网,对来袭的导弹和无人机进行拦截。

在之前的多次冲突中,美军战舰成功拦截了胡塞武装发射的大量导弹和无人机。有数据显示,2023年红海冲突期间,美军舰艇对胡塞导弹的拦截成功率高达94%。同时,美军还在不断升级和优化防御系统,研发新的防御战术,比如针对胡塞的无人机和亚音速导弹,开发了用"九头蛇"火箭弹低成本拦截的战术。

在反击方面,美军凭借航母战斗群强大的进攻能力,动用舰载机对胡塞武装的目标进行空袭。此外,美国海军还计划部署两个航母打击群,以增强在红海区域的进攻和防御能力,使得美军能够动用超过100架舰载机实施更大规模的空袭。

尽管美军在技术和装备上占据优势,但胡塞武装的频繁袭扰还是给美军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从经济层面看,胡塞武装的"消耗战术"让美军倍感吃力。胡塞武装使用的武器成本较低,像无人机可能仅需2000美元,而美军拦截一枚胡塞导弹或无人机,却要耗费高昂的成本,标准- 2导弹单价约210万美元,F/A-18每小时飞行成本达1.1万美元 ,每拦截1架无人机,就如同用黄金子弹打麻雀,效费比极低。

而从人员方面来说,美军航母打击群官兵由于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精神上承受着巨大压力,作战效能也有所下降。例如2023年12月曾发生的美军驱逐舰误将自家战机识别为目标的乌龙事件;2024年1月"杜鲁门号"上甚至有水兵因精神崩溃跳海。长期处于战斗警戒状态导致舰员心理问题激增,按照美军条例,航母战斗群的标准部署周期为6个月,但近期中东局势紧张迫使"杜鲁门号"航母打击群在红海连续部署超过150天,这种"疲劳战术"可能削弱美军拦截效率。

或许,胡塞武装宣称击中美军航母,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战策略,通过夸大战果来提振己方士气,展示反击能力,在国际舆论场制造"美军无法保障区域安全"的叙事,吸引地区势力支持,每轮攻击都能制造国际舆论话题,牵制美军部署。

而美军则通过公开航母的部署信息、展示防御能力等方式,强调其战斗力未受影响,维护自身在该地区的军事威慑力和战略利益。